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已成为支撑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产销量来看,中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然而,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增长的贡献率不高,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自主开发能力和零部件研发能力薄弱,产业内外结构性矛盾交织,创新引擎缺乏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2012年10月25日,众多业界同仁相聚北京“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发展高峰论坛”,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7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创新—汽车零部件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德国大陆集团动力总成系统部混合动力及
电动车事业部中国区销售总监王爱军出席了本次论坛,并作了主题演讲。
德国大陆集团动力总成系统部混合动力及电动车事业部中国区销售总监 王爱军
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很高兴代表大陆汽车有机会参加这次高峰论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这个题目看上去比较大,但今天我们讲的比较具体,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如何让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未来走哪个方向,这是我们的思考。
套用大家经常说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刚才徐总讲到了起停系统,讲到了量的问题,什么时候中国新能源汽车才会有量,大家也可以看到很多信息,可以说,我们真正的上帝是客户,当我们真正的消费者想买单,想买新能源汽车时,我们新能源汽车的春天才会来临,这里面就讲到,什么时候我们的客户才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今天我的演讲主要分两部分,一是简单谈一下市场环境的发展,二是讲未来消费者会接受什么样的新能源汽车,接受什么样的汽车技术。
谈到第一部分,市场环境,讲市场环境,必然会讲到能源短缺,能源短缺同时又会涉及到减排的问题,预计社会交通发展将导致2030年石油需求增长55%,因此如果现在不加以引导和控制,未来的社会将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现在全球各个地区都制定了不同的排放法规,不同的油耗法规,也非常明确,未来必须要节能减排,讲其中一点,欧盟,中国标准比较接近欧盟,欧盟现在的主机厂现在正全力以赴于2020年如何达到95克每公里的排放法规,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可以让客户买单,同时又能满足欧盟的排放法规,这是大家积极努力的方向。
接下来给大家看这张图表,讲到未来,2015年全球排放法规是什么样,或者说会实施到什么地步,其中最有代表的是,欧盟地区在2014/2015年以后会率先实施欧洲6号,这对我们中国的发展也是一个方向,毋庸置疑,中国的北京、上海会是领头羊,会实施欧五排放标准,全国其它地区会实施欧四排放标准,总体来说在2015年,全球会往欧五这个方向靠拢。
除了全球以外,我们看一下中国,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政府颁布了非常清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这对整个行业是一个明确的指向,但具体的大家都明白,2010年达到6.9升,2020年达到5升,但相比欧盟来说,我们没有明确,假如达不到这个法规你将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有一句话,人是被鞭子驱动着,如果有严格的惩罚措施,相信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往前冲。
欧盟制定95克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同时还制定了超过这个法规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目前欧盟在开发满足2020年95克二氧化碳法规的基础时他想,如果我每节省一克二氧化碳投入的技术方案会带来整个汽车零部件成本的增加,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情,二氧化碳超标付出的每克二氧化碳代价是多少,他在想这个性价比,付出的和得到的,所以他们在制定技术方向时,付出一百欧元,如果受到的损耗也是一百欧元,那么技术是相当的,如果投入90欧元,损耗是100欧元,那就更好,如果付出120欧元,只损耗100欧元的话,那我当然是不划算的,所以制定技术,一个是技术的可靠性,另外还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经济性在哪里,对此他们有严格的对比,所以我也呼吁我们的政府能尽快出台(政策),在这个政策下,如果达到了,奖励是什么,如果达不到,惩罚措施是什么样子的,这对整个行业发展会有比较清晰的规划。
讲到欧洲的二氧化碳法规,现在他们正在开发一个比较新的技术,48伏(音)系统,奥迪等很多主机厂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除了48伏,还有起停系统、锂
电池等方向努力,基于这个方向,他们会看到增强驾驶乐趣、二氧化碳节省等方面的技术,同时,技术实施了,车是要由客户买单的,我付出技术成本、技术代价,未来消费者能否买单,所以性价比是很重要的事情。
刚才徐总讲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都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未来各种技术也很明白,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宏观基础设施的问题,还有,节能减排不仅仅是动力总成的问题,也是包括整个系统的工程,最主要的,我觉得整车重量很重要,如果整车重量轻了,必然可以少喝点油,多跑点路,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同时系统架构也需要很大的优化,传统搞电动车,往往在现有车辆上改造,其实这样是有些先天不足的,如果现在搞电动车、搞混合动力车,或是搞48伏系统,对系统进行全新优化和设计,这对未来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大家经常讲“能量管理”的问题,整车能量如何管理,这块也是比较大的工程,这些对降低油耗、降低二氧化碳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接下来第二部分讲Convincing Customer,我们怎样劝服我们的消费者未来购买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我现在问在座与会者,你是否会购买新能源汽车?你会回答“也许”,不能给出明确答案,要么觉得车太贵了,觉得不划算,要么觉得技术还不可靠,现在购买有风险,要么是觉得购买以后可能会发生很多问题,没有基础设施充电,这是宏观配套的问题,目前全球主机厂都在开发不同的技术方案,我也跟国内很多主机厂都接触过,坦率地说,国内主机厂也在开发不同的技术方案,这在全球是一致的,大家明白往这个方向走,但具体采用哪套技术、哪套方案,大家所走的路线也不同,没有明确的某条路线,现在采用强混技术的奥迪Q5已经在上市了,雷诺电动车,在欧洲领先,也是欧洲比较有代表的电动车。
每个主机厂的技术路线还是有很大差别,同时在中国的很多主机厂走的技术路线也是不一样的,这些技术路线最后会落实到一点,谁来买单?人家说,政府买单,当然,政府的鼓励是需要的,但只可能在前期,不可能后续永远由政府买单,哪些技术是客户在未来五年愿意购买的,哪些技术是未来十年客户愿意购买的车,我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举个简单例子,现在奥迪Q5强混车已经开始卖了,零售价格相比传统车贵了10万元以上,我想问大家,你们会不会购买Q5强混?我相信有钱人还是愿意买的,有环保意识的也会愿意购买,因为他不会太在乎这10万元,国内自主品牌,如果加上10万元,有消费者愿意买单吗?我想也许有,但会很少,真正的消费者,如果普通自主品牌轿车加上10万元,相信购买者很少。
同时也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SGM的节油系统的销量在国外很好,但在国内销量却很少,只有几百套,这说明国内客户还没有完全理解或接受这样一个产品,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中国客户不愿意买单呢?这里面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我们的汽油柴油是8块钱,假设未来会达到10块钱每升,比如现在一个高压的综合系统增加成本3万块,我们算了一下,付出3万块钱,按照10块钱每升油,未来要开15万公里,才可能把多付的钱通过省油省回来,哪些客户会在15万公里以后换呢?大部分一般开五六年就会换车,它没有给客户带来真正的性价比,没有给你带来省钱的方案。
当然,这里面取决于很多措施,一是油价,我刚去过欧洲,1.67欧元每升,相当于十三四元人民币每升,但在补贴这块大家都明白,中国的补贴方案和全球是不一样的,在欧洲、美国这边,混合动力这方面的补贴比中国多很多,中国只有3000块左右,全球其它地方的补贴比中国多,但在电动车这块,中国的补贴力度又比全球大很多,所以有一些差异,最近大家很关注上海,如果加牌照,要补贴十六万,十八万,这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如果上海再加上牌照免费,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补贴力度有所差异,每个地方的销量和客户需求不同。
基于这些,我们也得出了大概结论,我个人认为,在未来十年,混合动力这块的技术,特别是在弱混、中混这块的技术,将来会比较成熟,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性价比、降低成本,而且它可以随着发动机平台一起走,未来,在混合动力方面,特别在微混、中混这方面,2014年以后也会有快速增长。
在电动车方面,中国补贴力度比较大,但电动车主要有两大问题制约,一是配套设施,充电装置等各方面,二是电池技术本身有待进一步突破,至少要让我们的老百姓比较放心,如果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以及电池技术能在未来三年内实现突破,相信电动车的春天也会马上到来,预计2016年能够让消费者真正买单。
这是我的最后一张PPT,看上去比较复杂,其实道理很简单,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算一笔简单的经济帐,来讲混合动力,因为混合动力相对比较成熟,我从买一辆混合动力车到卖掉,在使用周期内省的油钱和当初购买时多付的车钱相比是赚了还是亏了,简单算一笔经济帐,以年限来算,这里面讲到,如果现政府在混合动力这块的补贴政策不变,主要因素取决于汽油价格,预计汽油价格会往上增长,我们举了不同的方案,9块钱每升,还有11块、13块……往这个方向走,汽油价格肯定是增长的,我们预计在未来,如果你用增强型起停系统(大陆的是增强型起停系统,带超级电容的),有利于缩短起停时间,提高起停舒适性,原来铅酸电池的寿命不会受影响,预计能降5到8个点,因为每个人开的公里数不一样,一般消费者一年会开2万公里,如果油价在11块钱,预计他能在两年内将多付的钱回收回来;如果是48伏的起停系统,省油价格能达到18%左右,如果采用强混,省油大概会在20%几到30%几,因为大家知道,强混的技术开发难度较高,投入也比较大,技术本身也要采用高压电子包,所以整套开发成本、开发周期和开发难度都比较大,相对来说成本也是比较高的;同样在1块钱每升的基础上,我们预计它至少要八年以上才能把成本收回来,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国家补贴比较少,我们预计一辆汽车你能使用六到八年,如果你能在四到五年内把成本收回来,对消费者来说还是比较划算的,所以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真正有可能产业化,客户买单量比较大的,应该是微混、中混技术的大批量运用,同时,它是随着发动机平台走的。
目前大陆汽车正在致力于开发性价比更高,能被广大用户和主机厂真正接受的混合动力产品,同时我们也在把欧洲(比如雷诺)的整套电机解决方案带到中国,通过国产化满足国内客户的需求,目前大陆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和研发,希望将来能为我们中国的市场作出更大的服务。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