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锂
电池行业的结构变局
1.锂电池行业空间广阔
传统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经过多年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而伴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特别是对绿色新能源的强烈需求,应用于电动工具、汽车、甚至是储能需求的锂电池市场正在快速成长。
根据测算,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锂电池市场在2011年达到22.9GWh,价值大约101.1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锂电池市场将达到44.5GWh,价值超过133.3亿美元。
而伴随着汽车类电池需求的爆发,整个锂电池市场将从2011年的113.3亿美元成长到2020年的366.7亿美元。
2.本土企业立足产业链中下游
从产业结构来看,锂电池产业主要可以分为上游的锂电池材料产业,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目前主流市场基本被日本、韩国企业所垄断,大陆企业虽然正在努力寻求突破,但是目前技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中游企业主要生产电芯产品,依然是以日韩企业为主导,但是中国企业已开始有所突破。而下游企业主要是电池模组的组装制造,包括台湾、大陆、以及日韩上游企业的组装工厂。
3.中上游环节日韩企业优势突出
从全球来看,日本、韩国是目前在锂电池行业中占据较大话语权,特别是在上游材料和中游电芯领域。
目前全球电芯市场中,领先者松下(包括三洋)占据25的市场份额,其次为韩国的三星SDI占据23,LG化学占据16,SONY占据8。中国企业比亚迪、比克、力神、新能源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
在传统圆柱型电芯市场,日本企业索尼、松下、三洋分别占领了9,10和26的市场份额;而韩国企业三星、LG则已经成为市场领导者,分别拥有30,22的市场份额,优势突出。
而在聚合物电芯市场中,由于苹果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电池采购厂商,苹果公司的订单对市场份额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东莞新能源(日本TDK子公司)目前在全球锂聚合物电芯市场占据了48的市场份额。之后则是占24份额的三星SDI、占11份额的LG化学,以及三洋、索尼等厂商。
相比之下,下游电池模组制造更偏向于电子制造业,讲求规模优势、快速响应、生产管理与成本优势,作为相对ROE、利润率较低,人力较为密集的产业,是上游企业逐渐放弃的制造环节。
在圆柱电池模组市场上,三洋依然保持较大优势,拥有25的市场份额,而台湾企业由于贴近笔记本供应体系,拥有一定优势,新普作为龙头企业在圆柱电池模组市场站巨额22的市场份额。
而在聚合物电池模组领域,新普、顺达两家公司作为苹果平板电脑、笔记本等产品的模组生产商,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49和26。
快速发展的锂电池行业
1.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为行业发展驱动力
在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锂电池市场中,曾经作为主力的功能型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随着市场增速的放缓,和替代产品的影响,整体增速逐步放缓。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为驱动消费电子锂电池市场成长的核心动力。
特别是近2年,伴随着产品尺寸的不断放大,在5寸以上智能手机快速走红的背景下,电池容量也水涨船高,一方面需要更大的电量支撑更大尺寸的屏幕消耗,另一方面大尺寸产品也增加的电池的体积。
相比于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作用,平板电脑作为全新的产品市场,具有更大的增长爆发力。
特别是由于平板电脑定位于满足消费者移动、便携的娱乐需求,故而在电池设计上着重于超轻薄、大容量的产品设计,使得应用于平板电脑的电池产品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价值。
由于平板电脑用锂电池容量大大高于智能手机,伴随着平板电脑市场的爆发,2012年平板电脑用锂电池市场已经接近智能手机用锂电池市场,而到2013年,平板电脑锂电池市场将完成对智能手机锂电池市场的超越。
2.轻薄化要求推动聚合物锂电池快速兴起
锂离子电池在结构上主要有五大块: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外壳与电极引线。电池内部采用螺旋绕制结构,用一种非常精细而渗透性很强的聚乙烯薄膜隔离材料在正、负极间间隔而成。
钴酸锂是目前最成熟的,商品化最好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便携式数码产品以及电动玩具等。负极材料一般都是碳素材料,如石墨、软碳(如焦炭等)、硬碳等。
目前锂电池电解液基质绝大多数使用六氟磷酸锂,其分子式为LiPF6,白色晶体,稳定性较差,易与水反应,加热分解。随着技术的进步,聚合物电解质快速成熟,由于用固体电解质代替了液体电解质,与液态锂离子电池相比,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具有可薄形化、任意面积化与任意形状化等优点,也不会产生漏液与燃烧爆炸等安全上的问题,因此外壳材质可以更轻,从而可以提高整个电池的比容量。
采用圆柱形封装的18650、16650电芯是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主流选择,价格便宜,但是随着超极本的兴起,聚合物电芯正在高端笔记本市场开始渗透。而方形电池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应用,在苹果首先采用聚合物电池之后,也开始出现向聚合物转变的趋势。
从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角度看,聚合物拥有最大的设计弹性,完全可以根据终端产品的设计要求进行定制化设计和生产,充分利用产品空间,其生产自动化水平也正在不断提升之中。
从价格来看,聚合物电池的单位电量价格约为传统圆柱型电芯的2倍,而方形电芯价格则介于两者之间,随着锂聚合物电池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电池总体价格将持续提升。
目前来看,方型电池与圆柱型电池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分别达到41和37,聚合物电池份额目前为22。随着产品技术度不断提升,聚合物与传统的方型、圆柱型电芯的相比优势越来越突出。长远看,聚合物锂电池将成为锂电池未来的发展方向。
3.廉价轻薄:方形电池尚存空间
由于目前锂聚合物电芯的价格相对较高,在一些低端产品上并不适用,为了满足轻薄化的需求,在低端产品上,替代传统圆柱型18650电芯的圆柱型16650电芯和方型电芯同样将取得快速成长。
16650电芯和方型电芯既可以满足产品厚度降低的要求,又不会增加太多的产品成本,是中低端产品的主要解决方案。
目前方形电电芯的市场依然以日韩企业为主,三星SDI和LG化学分别占据22和16的市场份额,日本松下和日立Maxwell占据19和8。而由于适用于手机产品,贴近手机产业链,中国电芯企业在方型电芯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包括比亚迪、力神等企业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三、动力电池市场方兴未艾
相比锂电池在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应用。动力电池市场方兴未艾,目前主要的应用方向包括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和储能电站。特别是电动汽车和储能电站应用,处于市场培育期,未来空间广阔,具有广泛的发展潜力。
根据研究机构预测,2011年全球可充电电动工具出货量将达到6300万只,其中锂电池占比达到38,对应需求2394万只。目前电动自行车主要应用为铅酸电池,随着锂电池成本的降低,锂电池将逐步完成对铅酸电池的替代。预计到2015年,电动自行车出货量超过6750万台,对应锂电池需求超过6GWh。
尽管目前汽车用锂电池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是锂电池作为未来汽车的重要能源已是必然趋势。随着技术进步,市场有望快速打开,预计到2015年,全球汽车锂电池市场将达到1.25万亿日元,逼近便携锂电市场的1.55万亿日元。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成长,特别是在新兴的手机、平板电脑行业中,中国手机制造产业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中国2011年生产的手机接近9亿支,预计到2013年,中国地区生产的手机将达到11亿支,占到全球产量的60。
伴随着终端制造向中国地区的转移,中国大陆电子产业链逐步建立、发展、完善,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电子产业链,大批中国企业在这一趋势中成长、壮大,成为细分行业内的优势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
中国本土品牌也利用产业链优势,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中华酷联等本土品牌纷纷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大厂不可小视的竞争对手。他们的成功也反过来促进了中国电子产业链企业的发展,消化了近些年来不断投资形成的新产能。
这一趋势中,电池产业,特别是中下游的电芯和电池模组制造行业也正在进行着这一阶段,包括比克、力神、比亚迪等电芯企业和德赛、欣旺达等电池模组企业开始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进入国际大厂如苹果、亚马逊、三星等供应链,迎来快速的成长。
国际竞争对手
目前中国企业在锂电池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完整产业链制造能力,从部分上游原材料到电芯再到电池制造的一体化企业,以三星SDI和LG化学为典型。
其中三星作为产业链最完整,拥有全球最高市场份额的手机产品,自我消化能力强,竞争优势显著,一般企业难以直接竞争。部分企业可以凭借局部优势,进入某一零部件制造环节,赢得突破。
特别是三星也已经在逐步加强锂聚合物电池的出货,而逐渐淡化传统电池的地位,加上三星正着力加强越南制造基地的发展和建设,中国企业可望借此机遇凭借资本优势,积极响应与配合,获得较好的供应链地位。
与此同时,恰恰由于三星在终端产品品牌上的强势地位,引起了苹果等众多其他品牌厂商的警惕,特别是作为最大的竞争对手的苹果正在努力在供应链去三星化,这也将为中国、日本、台湾企业迎来发展机遇,包括新能源、力神在内的苹果供应商可望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另一大类的竞争对手是与中国电池模组企业有着类似商业模式的台湾电池模组制造企业,新普、顺达是其中的佼佼者。凭借着台湾企业在PC、NB上的优势地位,一系列台湾电子企业寄生于PC、NB产业链,藉着台湾PC、NB制造业的崛起,成为市场主导者,其中新普作为规模最大的电池模组制造企业,在圆柱型电池和聚合物电池市场中,分别占据22和49的市场份额。
特别是随着苹果Macbook系列笔记本和iPad系列以及iPadMini平板电脑产品的热销,聚合物电池业务快速成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目前在新普的客户结构中,传统圆柱型电池客户主要为HP29,Dell26,Asus22,Lenovo10,Acer9。聚合物电池客户则是苹果一家占到公司的83。
核心竞争优势:成本+服务
从成本结构来看,目前圆柱型电池模组的成本中,电芯占到了68,是最大的成本来源,其他的成本包括包装、电源管理模块BMS(PCB、IC..)以及制造成本。
所以对于电池的制造成本竞争,主要在于:1、电芯的采购价格;2、BMS模组的设计与制造;3、制造规模和人力成本。随着国内企业的采购规模的放大以及国产电芯的逐步成熟,大陆电池模组制造企业在成本方面相比国际竞争对手仍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除此之外,在对于电子产业链非常重要的快速响应、售后服务以及市场营销方面更,大陆企业也具有较大优势,成为赢得更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