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因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无法归还到期债务,依法裁定其破产重整。至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遭遇危机的这家企业,进入了破产程序。
无锡尚德成立后一路高速发展,曾是我国光伏行业的一个“标杆”。2002年9月首条封装线投产,年产能10兆瓦,当年12月即开始赢利。2005年在美国上市后,股价不久涨至40美元,施正荣以23亿美元成为2006年的“中国首富”。
此后,受益于欧美光伏市场的一系列强有力政策的刺激,以及国内对光伏产业的扶持,无锡尚德出现“裂变”式的野蛮增长。2006年至2011年,6年间尚德电力主营收入从44.9亿元人民币提升至202亿元,股价曾一度超过90美元。但是,短短几年,无锡尚德却陷入了严重的资不抵债困境。无锡尚德除破产重整,已经无路可走。
无锡尚德这几年出现的大起大落,事关中国经济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无疑值得解剖。就像许多财经分析师所指出的那样,无锡尚德在经营扩张中出现了较多战略性失误,比如,2006年,面对多晶硅价格暴涨,尚德电力与美国MEMC签订了固定价格的多晶硅十年期长单。根据该长单合同,尚德电力可以80美元/公斤采购多晶硅,当时市场的多晶硅零售价超过150美元/公斤。然而,进入2008年10月后,多晶硅价格暴跌,到2011年底仅为35美元/公斤。尚德电力不得不终止长单合同,并为此向MEMC公司赔付2.12亿美元。此外尚德电力还试图开发非晶硅薄膜
电池,并在2007年投入3亿美元建生产线,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晶硅和晶硅
电池价格的急剧下跌,使该项目毫无竞争力,不得不停产。
但除了公司自身原因以外,更不应忽略的是,无锡尚德的发展与衰落,还遭遇了一个“中国式问题”,反思地方政府的职能不容回避。
分析尚德所走过的道路时,不应忽略中国经济目前的大环境。中国经济过去二十年的高增长很大一部分是在政府推动下利用不间断的扩大投资来实现的,但是这种模式在最近几年已显出疲态,结构转型成为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跨越的门槛。
在这个关键时刻,主攻光伏产业的无锡尚德的出现似乎适逢其时。光伏发电是一种新能源产业,很切合政府所期望的结构转型的要求,因此,它迅速地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扶持的一个产业。在短短几年里,全国各地的光伏产业快速铺开,到2010年,我国的光伏电池年产量已达1000万千瓦,而这个时候全球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不过1600万千瓦,中国的产能已严重过剩。以无锡尚德破产为标志,中国的光伏产业正遭遇全面危机。光伏产业在中国引发的投资热潮,仍是由政府推动扩大投资的旧模式。这种大跃进式投资只注重于它能给地方带来多少GDP,仍然是粗放型的,缺乏对核心技术的追求。以光伏产业来说,尽管我国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堪称翘楚,但却未能掌握核心生产技术。这直接导致我国光伏电池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其市场应用至今仍停留在小范围之内。光伏产业进入全面危机也就是一种难以改变的命运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