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离子电池产业的两大痛点:产能过剩和售价下降快
电池联盟9月8日讯,据新材料产业杂志报道,得益於电动汽车、3C电子产品市场以及电动自行车、储能市场、移动电源等市场的发展,全球鋰离子电池产业继续快速发展。但在“快乐”的同时,鋰电产业链的发展也面临着“痛”。其中,售价的下降速度超过了成本的下降速度就是主要的一个“痛”点。而另一个“痛”点则是产能严重过剩。
真鋰研究的初步统计结果:2012年全球鋰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超过3816.74万kWh,较2011年的2663.58万kWh增长了43.29%以上,稍微好於当初的预期。其中,电动交通工具(xEV、e-bike、其他代步工具)以及工业&储能领域(含电动工具市场)用动力鋰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超过了1058.13万kWh,较2011年翻了一番,是增长的主要动力。
市场高速成长是好事,越来越多“新”企业的介入也表明了鋰电产业链很受欢迎,然而售价下降速度超过成本的降速成为鋰离子电池最大的痛。日本IIT关於小型鋰离子电池制造的材料成本的统计和预测显示,目前主要鋰离子电池企业都是以小电池业务為主,生存状态只能用“略有盈余”来概括。未来几年小型鋰离子电池的制造成本还将下降35.10%,这意味着产品的单位售价会下降更多,企业的生存会更加艰难。
而另一个“痛”点就是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的投入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这极大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困难。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全球范围内皆是如此,不仅是中小企业如此,大企业更加如此。在汽车动力鋰离子电池领域,几家主要企业松下、AESC、三星SDI、LG化学、LEJ、天津力神等合计的产能规划总量就要远超目前的需求总量。
目前,国内涉及鋰离子电池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德赛电池(000049.SZ)、亿纬鋰能(300014.SZ)、新宙邦(300037.SZ)、南都电源(300068.SZ)、赣峰鋰业(002460.SZ)及凯恩股份(002012.SZ)等。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