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公司走出新能源沼泽
近日,中海油决定收缩新能源业务的新闻闹得满城风雨,媒体报道,中海油新能源的风电业务将被逐步剥离,新能源公司将会进行整合,这家石油公司将重新回归自己的油气主业。
虽然个中来龙去脉暂难厘清,但分析其他石油公司的新能源路径,我们大致可以推导出中海油新能源的困境是什么,为什么最后走到了这一步。以及,我们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石油公司应不应该发展新能源业务?
无疾而终的新能源
壳牌石油算是较早进入新能源领域的石油公司了,从2000—2007年,壳牌在太阳能、风电领域投入的金额超过20亿美元。但比较一下它旗下的项目,你会发现很多最后都不能持续,而且在2009年,壳牌正式宣布将停止在风能、太阳能、水电等传统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其一,壳牌的投资组合过于分散;
其二,碳价低迷,如果没有重大的政策转变,碳价会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这让可再生能源变得毫无吸引力;
其三,石油储量下降带来的生物燃料的前景,壳牌投资油砂或生物燃料会比投资发电收益更高;
其四,漂绿已经行不通了,人们怀疑壳牌投资新能源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公共关系。
壳牌代表的是石油公司在新能源领域遭遇的典型困境。早期,石油公司进入新能源领域的主要目的不外乎是拓展新的业务路线以及营造绿色环保、生态友好的企业形象,但真正投资了风电和光伏项目后,就发现新能源项目赚钱不易,利润微薄,很多项目甚至亏损严重。
壳牌在斯里兰卡的太阳能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一开始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落后地区建设太阳能,但在2007年就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由,把整个斯里兰卡太阳能业务卖给了第三方公司。这个项目的组件设施已经损耗严重,而壳牌拒绝更换和承担维修责任,世界银行等组织猛烈抨击壳牌把烂摊子丢在发展中国家,损害了当地的太阳能产业。
这样的项目不止一个,那些年,壳牌、BP等石油公司卖掉了不少不赚钱的风电和光伏项目。
梳理一下这些项目,会发现壳牌和BP这两家公司发展新能源的轨迹相似。在新能源最火热的2003-2005年全面铺开,项目遍布全球,两三年后发现情况未如预期,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能源业务开始成为负担,于是开始收缩,先退出亚洲市场,守住北美市场,眼看核心市场也守不住了,只能全面关停、抛售。
对石油公司来说,发展新能源业务就像走出了自己的comfort zone,走进了一片未知的沼泽,相当于另起炉灶,面临许多没有遇过的困难和无法规避的风险,资金就更像投进了无底深渊。
本刊专栏作者、油气公司工程师麦一认为,石油公司资金充足时,为了长远发展,为了开拓新路,愿意往新能源上投,通常都有亏损的心理准备;资金吃紧了,亏损严重了,就赶紧撤回、卖项目,不至于伤筋动骨。中海油新能源本质上就是这样的情况,对油气行业来说,不算什么大事。
至今,石油公司投资新能源尚未有很成功的例子。当然,也有公司还在坚持新能源投资,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英吉利海峡就仍有Sheringham Shoal项目,这是一个联合了另一家电力公司的海上风电项目,此外,该公司的Dudgeon海上风电项目也刚获得批复;沙特阿美公司也计划继续往光伏项目上投钱,但这是基于沙特阿拉伯每年有300多天的日照时间,发展光伏是不错的路径。
为何亏的总是你?
对外行人士来说,最诡异的是,这些石油公司的新能源项目为何大多亏损呢?这是技术问题还是投资策略问题?
虽说可再生能源这种能源形式有着密度低、不稳定的特点,但经营新能源项目盈利的公司还是大有人在,为何石油公司亏得比较厉害?麦一试图从财务角度去解释这种现象。
石油公司和一般发电公司有着不同的财务决算系统,由于算账方式不一样,因此同样的项目在发电公司赚钱,在石油公司可能是亏损的。
石油行业一个项目从勘探到最终出产油气,大概要5-10年的时间,海上的油气项目可能更长。而这部分投资的回收,如果项目还不错,大概5年就回收了。所以,一个典型的油气项目的投资回收周期是15年左右。不同项目还会有不同的运气,有些项目3年就能够收支平衡,比如壳牌中国的长北项目。而石油公司的盘子里,地底下未采出来的石油和天然气,只要是证明了的可采储量,都可以算作收益,发现一个油气田,基本上就确保可以回收之前的投入,因此,油气业务可以说是高风险但也高收益的行业。
而一个风电项目,以中国为例,从选址、测风、行政审批手续到开工建设,最顺利的情况下需要3年时间(项目审批下放前),建设时间根据条件不等。与油气项目最大不同的是,风电场建成后,只凭发电获取收益的回收期相对较长,而且受风资源条件和并网情况影响相当大。对比油气项目,石油公司对新能源项目自然没有耐性。
但对发电公司来说,从传统能源项目到新能源项目的跨度相对没有那么大。电力行业的设备折旧和成本摊薄可能在25-30年,这样平均下来,每年的成本实际上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风电项目前3-5年的维护费用很低,所以这几年除了摊薄的固定资产和预提的维护费用以外,买电所得足可以冲抵这些成本。在风况和电网消纳较好的情况下,风电项目的盈利相对容易。
大石油公司投资看重回报,新能源项目与他们的主业项目相比,盈利能力较低、回收时间较长,如果不是资源条件相当好,或者风险摊得比较薄,石油公司不能长时间耗在上面。于是,有了这些石油公司投资的新能源项目做两年不赚钱就卖掉的现象。
不仅是风电、太阳能等比较成熟的新能源项目,BP和壳牌的生物燃料项目也进行得不太顺利。当壳牌决定停止风电和太阳能项目投资时,明确表示会将新能源的发展重点放在生物质能上,而作为石油公司,生物燃料与公司主业关联度相对较高,一般被认为具有更强的研发优势。
但在2013年,BP和壳牌停止向旗下四个生物燃料项目投放资金。这两家公司对生物燃料的投资最高时达到76亿美元,2007年第四季度裁减到5700万美元,到2013年,这个版块的投资降到了2006年以来的新低。这两家石油巨头认为,生物燃料技术要成熟到可以具备经济性可能是2020年或以后的事了。
第一代生物燃料技术由于使用玉米和糖,导致粮食价格波动而受到很大阻碍;BP和壳牌致力于研究非粮生物燃料的第二代技术,利用秸秆和废料生产生物燃料,但技术上的局限使项目无法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除了这两家公司以外,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也减少了在生物燃料方面的投资。雪佛龙曾经探索了100种原料用于生物燃料技术的可能性,而埃克森美孚也在藻类上投了1亿美元。但他们都没有找到经济的解决方案,项目不得不搁置。
从这几家大石油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历程来看,或许不能得出石油公司搞新能源必死无疑的结论,但起码他们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这点是可以确定的。对于这样体量的石油公司来说,新能源尚且犹如鸡肋,那么多的项目都落得个尴尬收场,投出去的大笔资金打了水漂,就更别提中海油了,放弃新能源对他们来说简直如同走出沼泽。
作为一个资深的油气行业从业人员,麦一对石油公司的新能源之路有这样的理解:新能源是一个不同于传统能源的领域,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和摸索出不同于以往的合作模式,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这些石油公司都还没搞明白。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