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立志在
可穿戴设备领域再现智能手机市场的辉煌。
据外媒报道,谷歌日前发布了Android操作系统的可穿戴版本——Android Wear,希望继谷歌眼镜(Google Glasses)之后,在时下炙手可热的
可穿戴设备市场再添一把柴。
Android Wear最初将被应用于智能手表中,其最主要的功能将是增强用户与外界的联系,而非扮演智能手机助手的角色。同智能手机的Android平台一样,Android Wear也是开放的平台,允许应用程序开发商为智能表打造第三方软件。利用Android Wear,人们将可以通过声音来查阅资料、向朋友发送简讯、控制音乐,甚至开启自家车库,也可查询运动后燃烧多少卡路里。
Android Wear一发布就吸引了众多的设备厂商,LG和摩托罗拉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自己的基于该平台的智能手表研发项目,并表示对应的产品将会在今夏上市。华硕和HTC随后也明确表示了跟进的态度。就连时尚品牌Fossil也出现在Android Wear的合作厂商名单之中。
自谷歌眼镜(Google Glasses)在2012年6月的Google I/O开发者大会上对外亮相后,
可穿戴设备就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去年7月,“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将其视为下一个最值得投资的热门领域。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各方都虎视眈眈,而此次谷歌发力智能手表,其对于
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野心昭然若揭。但是,在这块还未诞生寡头的领域,苹果、高通、三星、索尼和LG等巨头企业都在小心试探。其中最为激进者三星公司,去年9月率先在全球发布智能手表Galaxy Gear后,今年初又推出第二代产品。
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外界早就盛传苹果公司有意推出智能手表iWatch,并不时有所谓的“间谍照”在网上流传,但这家传奇公司始终态度不甚明朗,其意图不为外界了解。
群起而“攻”之
智能手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IBM在这一年和西铁城联手推出了一款基于Linux的智能手表WatchPad。WatchPad配备了一块分辨率为320×240的黑白屏幕,支持蓝牙连接,当时极其有远见的IBM还为WatchPad配备了指纹识别传感器,希望未来能够用于个人身份验证和非现金支付。不过可惜的是,WatchPad最终未能上市。
另一位较早有志于智能手表的大腕是微软,它在2004年推出了一款自成体系的单机设备SPOT手表。当年,身为微软董事长的比尔·盖茨对其相当有信心:“这款手表十分神奇,带有数字显示屏,还可以实时在线并传送即时信息,显示诸如预约排程、电话号码及天气预报等简短资讯的功能。”然而,SPOT手表高达800美元的售价吓跑了一般消费者,4年后,该产品停产。
而真正让普罗大众对智能手表产生浓厚兴趣的则要归功于苹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苹果智能手表iWatch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也让媒体千方百计从各种蛛丝马迹去追寻iWatch的消息。不过直到现在,苹果依然没有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iWatch仍然不见踪影。虽然如此,智能手表的概念却逐渐深入人心,也让
可穿戴设备市场提前出现。
眼见苹果迟迟没有动静,三星按捺不住了。2013年9月,三星抢先发布了搭载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表Galaxy Gear,不过,其销量却并不能令人满意。但三星并未打退堂鼓,在今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14)展上,三星推出了2代产品Gear2。与一代产品不同的是,三星这次在智能手表中搭载了自家的Tizen操作系统。尽管三星再接再厉,希望抢在苹果前面打开智能手表的局面,但Gear外形设计缺乏亮点、待机时间超短、应用少、使用不流畅等硬伤,从其一诞生就被用户广为诟病。
在国内,众多厂商也跟风推出了智能手表。土曼科技曾凭借投资人游戏研发商蓝港在线CEO王峰的微信朋友圈营销让自己的智能手机吸引了众多的关注,然而,如震动马达失灵、无法定位等功能上的天生缺陷,招致了用户的广泛质疑。盛大旗下的果壳电子也推出过智能手表,除了2000元的高昂定价让人咋舌之外,系统运行不稳定等问题也难以赢得用户芳心。
依然是生态系统之战
尽管
可穿戴设备产品到目前为止算不上成功,不过市场对其前景却是相当乐观。
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预测,2014年智能可穿戴产品市场会达到15亿美元,瑞士信贷则预计这一市场规模在2017年将增至500亿美元。而智能手表作为
可穿戴设备的最先开发产品之一,根据市场研究公司BI Intelligence最近发表报告,2018年全球出货量将达9160万块,按每块智能手表价格约为100美元计算,届时智能手表市场规模将达92亿美元。
对于任何一家厂商而言,智能手表就像沉睡中的巨人,哪个厂商率先唤醒这个巨人,它就将在市场上大获其利,谷歌、三星、苹果都希望自己成为这个先行者。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看得到的“钱景”还不是最关键的,大佬们瞄准的,依然是围绕着
可穿戴设备的生态系统。众所周知,在智能手机市场,Android和iOS凭借着各自的优势形成鼎立之格局,操作系统在硬件领域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三星在发布第一代Galaxy Gear时,尝试的是Android系统,但在功能和体验上却出现了待机时间超短、应用不畅等问题,这也是韩国人在Gear2时选择自己的Tizen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正是因为手机Android系统无法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可穿戴领域,同时三星的“自立门户”也让谷歌感受到了危机,后者才发布了专门针对
可穿戴设备的Android Wear。这同样也给了其他进入者机会——没有先到者,这块处女地对任何人机会均等。
无线及移动领域的顾问杰斐逊·王就表示:“Android生态系统拥有数目可观的开发者,Tizen生态系统只是刚刚登场的新角色。双方都致力于在可穿戴市场抢占领地,但问题在于,哪一方能够更快地激发开发者的创新能力?”
显而易见的是,谷歌希望借鉴Android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成功之道,通过和多个不同的合作伙伴一同研发智能手表。
而苹果虽然迄今未有任何可穿戴产品面市,但它们已经在围绕着
可穿戴设备的生态链紧锣密鼓地布局。苹果传闻已久的健身和健康追踪应用Healthbook即将推出,该应用可以跟踪的数据包括心脏速率、含水率、血压、身体活动、营养情况、血糖等数据,其健身追踪和健康监测等功能,被业界普遍解读是苹果的
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功能。
毋庸置疑,
可穿戴设备的战场上已经硝烟弥漫。
前路漫漫
尽管厂商们都看好智能手表的前景,但依然掩盖不了其技术不成熟、功能华而不实的硬伤,而屏幕、配置、续航能力目前是困扰多数智能手表厂商的问题。
智能手表的屏幕往往不足2寸,用户玩游戏、看视频的感官体验很难尽如人意,尤其是在用户适应了屏幕尺寸越来越大的平板、手机等产品。而以目前智能手表的定位,想要高的配置则必然会增加硬件成本。此外,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出现过的
电池续航时间不长的麻烦问题,已然在智能手表中有所体现,百这已经被太多用户吐槽。
而在功能上,智能手表大致集中在生活健康类、体感控制类、信息咨询类等,功能单一,横跨数项功能领域的产品较少。与此同时,一旦储存了用户身体状况、活动轨迹的智能手表发生数据安全的问题,也将会对用户隐私造成极大的威胁。作为与智能手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智能终端,目前,手机平台的应用大多很难直接复制到智能手表之上,而开发者为其开发新的应用也有待整个生态链的完整和成熟。
著名瑞士制表公司天梭总裁弗朗索瓦·添宝就坦言:“智能手表有点曲高和寡,虽然现在叫得很响,但还没有多少人在手腕上佩戴这样的产品。”他表示,天梭不会做任何无法给客户带来附加价值的事情,该公司目前对发布这样的产品不感兴趣。”
全球知名品牌商路易威登手表业务负责人让·克劳德·比弗同样对智能手表持保留态度:“我希望在智能手表领域有所作为,但是我无法利用技术来加分。对于像宇舶表这种售价在几千瑞士法郎的手表,没有人会戴一年就把它扔了。”
而据了解,苹果之所以迟迟没有推出iWatch,与上述问题尚待解决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苹果方面认为,与其像三星一样推出Galaxy Gear然后被用户批得体无完肤,还不如谨慎点好——当然,这是外界表面看到的。而目前被认为是智能手表领域翘楚的Pebble,尽管CEO埃里克·米基科夫斯基此前表示,自2013年1月以来公司已经卖出了40万只智能手表。以每只150美元计算,Pebble获得的收入为6000万美元。但这样的收入相比于智能手机市场的大鳄而言,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业界普遍认为,以智能手表为先驱的
可穿戴设备未来有着足够的想象空间,但在此之前,让整个产业链成熟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市场培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