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汽车保有量,还是汽车产销数据来看,中国俨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所谓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少国外电池供应商纷纷来到中国建厂。前有三星、LG、松下,而今,德国博世也欲在中国投建锂电池工厂,生产动力电池以供应我国市场。
博世动力电池技术不容小觑 国外企业纷纷涌入
说起德国博世集团,大家肯定不陌生。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博世专注于精密机械及电气工程,一直以其创新尖端的产品及系统的解决方案闻名于世。在动力电池技术方面,博世于2014年收购了美国加州的一家新兴公司--Seeo。据了解,Seeo有着领先的电池技术,特别是新型的固态电池。
通过全球多个研发中心的合作,博世宣布现已开发出不含液体电解质的锂电池。这款电池不需要冷却系统,而且不像传统的锂电池存在起火风险。另外,博世还宣称,将在2020年之前发售一款固态新型电动汽车电池,能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增加一倍,同时成本减半。
其实在博世之前,韩国的三星、LG,以及日本的松下均在中国建立动力电池基地和工厂。这三家电池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已经引来了不小的恐慌,如今再来一个博世,将会对国内电池企业产生巨大冲击,若技术跟不上、成本降不下来,则地位岌岌可危。
三元锂“安全性”引热议 材料并非决定性因素
在之前的中国电动车百人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称:“工信部将组织开展对三元锂电池的风险评估,在评估完成前,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
新能源车在发展初期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大,所以相关部门对电池产业的态度相对谨慎也能够理解。但是在分析不同材料电池的安全性之前,咱们先来看一下目前国内电池企业、市场、和形势。
纵观国内的技术路线,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电池领域的布局大多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里程要求的提高,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开始在三元锂电池领域加速研发。虽然可以根据客户需要生产不同类型的动力电池,但说到底,却并没有哪种类型的动力电池技术线路有压倒性优势。
而且目前国内电池生产制造的投资、技术门槛较低,企业虽然众多,却以中小企业为主。而电池产业对安全性要求较高,从材料选择、工艺到设计,都必须严格把控,对企业规模和资金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众多投资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涌入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件好事,未来或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隐患。
接下来,咱们再来讨论下大家热议的技术路线问题,也就是安全性。平心而论,尽管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性较磷酸铁锂差一些,但在能量密度方面,三元锂电池要比后者大很多。而且安全性的标准不仅在于电池,而是整个动力电池系统的设计是否安全。需通过BMS(电池管理系统)、TMS、熔断保护、热障、结构集成等,在成组设计中设置多重的安全保证。因此,单纯的认为三元材料电池不安全是不合适也不全面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问题正逐渐得到解决。
国外企业优势明显 本土电池企业应如何应对
三星、LG、松下以及博世等几大国外电池厂商的到来,之所以让国内电池企业如此“紧张”是因为看到了这几大巨头的优势,这也是LG、松下等电池厂商能够吸引众多汽车厂商的原因。他们在电池的一致性、稳定性、循环寿命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对下游整车厂的吸引力很大。以LG化学为例,它不但是福特、大众、奥迪、日产等汽车巨头的供应商,包括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上汽集团等国内汽车厂商也被其收入囊中。
之前也提到了,既然安全隐患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那么“电动客车停用三元锂电池” 这一举措很难不让人多想:这其中似乎有着保护本土企业的“私心”,借此打压国外锂电池企业。毕竟若是限制三元锂电池应用在商用车上的话,最大的受益者将是国内主打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的企业了。(以韩国为代表的国外电池企业主打三元锂电池且走低价路线)
对此,韩国政府坐不住了,将在不久之后召开的韩中商务部长会谈上,就中方变更三元锂电池公交车补贴政策提出异议,不知到时谈判的结果会怎样。政策对产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就目前来看,电池行业若想更好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政府支持和补贴。
其实,技术路线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随着技术进步,三元电池会越来越安全,而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也会逐渐提升。目前,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对不同材料的安全性进行探讨,而应该把焦点放在更重要的电池设计、企业监管以及产业规模上,加强产品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