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疯狂的石头》改变了很多人对国产电影的看法;十个月前,疯狂的股市刷新了对中国股市的认知;而作为从业者,我很自豪地认为,中国正强档着一部疯狂的新能源车市特别是商用车车市大片。
如若不信,请看笔者引用的一些新能源客车市场的数据,虽然精确度有待考证,但是趋势与感受是匹配的,那就是让你张口结舌。
主要亮点有三:新能源车占比提高;6-8米车型体量激增;6-8米车型新能源占比异军突起。
此事却有蹊跷!
2013年9月,经历了漫长的空档期后,新一版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终于出台。短暂解读过后,惊讶的发现了亮点:有车可以不要钱!!!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6~8米的小客车。虽然该领域有高大上的考斯特占据着一片江山,但大部分车还是只有十来万元的便宜货。
在新的政策中,这类车光国家最高就能拨款30万元,地方再一跟进又翻了个倍,整个补贴有60万元,成本算完后,突然有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一时间,你不做个电动轻客出来溜溜,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客车厂了。
这一年,部分企业在培育市场,部分甚至觉得幸福来的太突然了还没回过神来,但是行业内外敏锐的商人们纷纷瞄上了这块庞大的市场空间。
此时,如果我们再去想着法子说这些只能跑个百来公里的半残疾车辆有多好的卖点,那我们就out了。我们应该说的是“落地就赚钱”、“这车我要了”,由此衍生出的商业模式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态势。
同时,电动巴士租赁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浮现,该行业呈现一派活力四射的景象。但不少人已经看到,产业提升的目的,其实还远未达到。
这一段时间有不少文章在揭露电动车骗补产业链,这中间肯定会和上述这块大馅饼联系上。但,解恨的同时更应该辩证地来看问题。打个比喻就是,一个为杀人犯定罪前辩护的律师,也许他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可那是他的工作。
反观我们产业,商人的天性必然迫使他们将利益最大化,一种稳赚不赔的买卖也必然是商人们无法拒绝的东西。如果这种激励有益市场的长远发展,便是引导;反之,就吃力不讨好了。
若干年前,笔者在了解国内公共交通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随着轨道交通的普及,尤其是大型城市中,干线交通将由轨道交通及超大型客车采用专用道来承担,而作为各交通枢纽的支线发散,可采用短频快的小型客车进行短驳运营,因此,公交客车的趋势,我们认为会向两极化发展,即大型化和小型化。
而短频快运营方式的小型客车会更适合电动。正因为有此类想法,在看到2013年的补贴政策后,笔者不知羞耻地倍感自豪自己与执政者想到一块去了。然而后续的发展,就成为了前文所提到的现状。
如果说激励政策是行业发展的润滑剂,那润滑方式或将影响产业是加速向前发展还是一不注意滑出跑道。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关乎国家的环境治理、能源结构,并且汽车的全产业拉动性也决定新能源汽车可作为产业结构提升的利器,因此,从战略方向上来说是不会有异议的。
但是,既然是产业的整体发展,就应该且必须是产业链的整体拉动,而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汽车产业,参与者已经发生了变化,各方的权重也有了质的改变。
换句话说,游戏规则就必须随之改变。在这种环境下,单方面的简单的刺激也许不能完全达到整体拉动的效果,还可能创造出短期牟利,不利于长期发展的空间。
回到本文关注的客车行业,或者说商用车领域,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制造规模,中国已多年稳居世界第一,这与商用车的生产组织方式及人口红利等等因素相关。此外,客车市场,尤其包括公交及通勤的城市客车领域,更是存在集团采购带来的生态特点。
这些条件与目前的激励政策碰到一起,不由地让人想起了干柴烈火。一方面,给大部分盈利能力较差的整车企业带来了新一轮的生机;另一方面,也为公共系统的商用车新能源化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近两年公共交通领域,电动车辆已经随处可见,从这看,第一步的市场培育目标的确已经达到了。
但是,近期出现有很多标志性的现象:整车成本或者说整车价格是根据补贴标准来计算;部分零配件企业以市场换市场,乙方变甲方;几乎销声匿迹的部分整车资质,突然变身白富美;甚至还有部分参与者跃跃欲试要借此上市等等。
暂且不说好坏,但这些现象透露更多的是在行业有超额利益环境下出现的铺天盖地的商机,而代表行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亮点,我们却几乎没有发现。
笔者并不相信通过市场的刺激,至少近十年,纯电动客车的成本能降低至传统车,可纯电动的6~8米车一下冲到了往年传统车的规模,接下来,会是什么可以支撑它持续发展?
何况,从数据上来看,该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越历史规律,车还是那个车,可买还是那批人吗?用还是那样用吗?对于一个透支市场的后期,又将以什么支撑它的持续发展?
另外,从种种现象来看,似乎这个领域门槛不高,新入者往往上来就有大量的市场,而市场扩容后带来的只是量变却未有质变,那激励政策是否能够达到产业提升的初衷?
笔者肤浅地认为,还需要大大加强细化政策及行政管控才能将发展路线进行纠偏。
再回到骗补问题上,正常的商人行为也许无法明确定夺,但确有部分商业行为已超越道德而至法律的程度。
比如存在补贴金额退坡前的虚报,也有通过自我购买车辆,循环销售电池进行骗补的情况。每当想到一批批上了牌却被当作垃圾堆放的空车壳,就不禁让人气愤不已。但表面上的罪魁祸首往往是一些说关门就可以关门的贸易公司,废尽心力举证然后杀鸡儆猴,但却然并卵。必须反思补贴政策。
恐怕此类现象的发生在初期无法避免,但不断完善的监管体系,以及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的激励才能逐步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此外,在本文前面,笔者提到“有车可以不要钱!!!”的概念,从政策来看,不光是6~8米客型,物流车也明显存在补贴超成本的机会,因此,可以预言,在2016年,物流车会成为第二波疯狂舞者。
它所面临的环境也其实是一样的,物流车的排放的确需要降低,物流车的能耗的确需要降低,电动化也的确需要在物流领域扎下根来,前期的投入也的确需要一定的政策激励及引导,可效果非常需要完善的调节机制才能保证。
当然,经过这一轮骗补风波,笔者相信后续的政策制定者一定会聪明起来,逐步明细,给真正的参与者以信心,让产业走向持续发展的道路。
有车可以不要钱
2013年9月,经历了漫长的空档期后,新一版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终于出台。短暂解读过后,惊讶的发现了亮点:有车可以不要钱!!!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6~8米的小客车。虽然该领域有高大上的考斯特占据着一片江山,但大部分车还是只有十来万元的便宜货。
在新的政策中,这类车光国家最高就能拨款30万元,地方再一跟进又翻了个倍,整个补贴有60万元,成本算完后,突然有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一时间,你不做个电动轻客出来溜溜,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客车厂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