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工信部对初步确定的“2012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拟支持项目名单”予以公示。从名单上看,本次25个项目包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动力电池项目,涉及一汽、东风、长安、江淮等多个汽车上市公司。
工信部人士表示,此次支持项目与以前支持项目的最大区别,在于重视联合申报、联合研发。此前,由工信部牵头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即明确表示: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将达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或以纯电动为主。而此次公示,或许象征着规划开始进一步落实的重要标志。
工信部也曾宣布:未来十年国家将向一汽、东风、长安等国有企业投入1000亿元的资金,用于扶持新能源汽车生产,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
东边日出西边雨
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我国政府已相继出台多个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进行多个环节的补贴。2012年3月,有消息指出:我国第一批投入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汽车之一长安汽车靠50万元国家科研项目资金,通过十年从无到有,开发三款混合动力汽车和两款纯电动汽车,现销量约占全国乘用车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0%。
今年3月,长安汽车向北京市房山区交付100台纯电动汽车用作出租车,为迄今为止我国纯电动汽车最大的一笔订单。然而,在政府积极推动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以外的民用市场却屡屡遇冷。消息显示:从2009年相关政策开始实施截至2011年,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为1万余辆,但私人购买仅百余辆。直至2011年底,新能源补贴仅发放五十分之一,与推广目标相去甚远。新能源汽车要得到真正的普及,似乎尚任重而道远。
纯电动汽车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现状,原因在何处?就此问题,记者询问到毕业于重庆理工大学汽车专业,曾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任职的柴女士。柴女士介绍道:纯电动汽车事实上在全球均未大批量普及,即便在民用领域,也都主要是在公共交通如公交车、出租车方面。其主要原因是电动汽车有许多技术瓶颈尚未攻克。
首先,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十分有限,包括长安新能源的一切电动车产品,续航能力都难以超越150km,否则就需进行充电。其次,充电的问题也并不十分简单,我们无法将电瓶从车内取出,也无法在一切有插头的场所充电,而是必须在专用的电动车充电站完全。并且,一次充电就需要6-8个小时。而充满电又只能跑100多公里,较之燃油乘用车几分钟即可加满油,之后可以跑上千公里里程的绝对人性化,电动汽车显得十分不便。
此外,基础设施的极度稀缺也成为一个大问题,比如说在重庆,据她所知仅在长安公司门口、人和片区分别有一座充电站,充电设施的稀缺导致的不便,也阻碍了人们的消费热情。而且,纯电动汽车本身价格昂贵,即使通过政策补贴,购买不少车型也仍旧要花10万元左右,且电动车的电池很容易损坏,其维修费用也十分昂贵。因此,即使购买纯电动汽车国家政府、地方政府甚至生产厂家都给予了一定补贴。但这些补贴似乎药不对症,与导致消费者购买后难以接受的多种致命伤毫无关联。
按柴小姐的介绍打个比方,如驾一款电动汽车从上海人民广场到苏州市区,须在苏州停留6-8小时待快没电的电动汽车汽车充满电才可返回,若开燃油汽车,回仅需2小时,但电动汽车使得耗时扩大至10小时,的确耗时耗力。不过,通过浏览相关消息,记者也发现一些企业宣称已初步解决了上述技术难题。现今作为深圳市少部分出租车的一款由比亚迪生产的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号称可达316km,而且用中充机仅1小时则可完成充电。北京房山区所使用产自长安汽车的电动汽车,更是号称“家庭普通电源可轻松实现充电,快充只需30分钟”。
不过,无论是比亚迪还是长安生产的高性能电动汽车,现在仍主要用于公共交通。记者通过拨打其客服热线了解到长安汽车在北京有销售这款纯电动车的经销商,但记者拨通这家经销商的电话后被告知目前他们并没有销售任何长安的纯电动汽车。可见,如今的电动汽车大部分存在技术难题是一个问题,另一问题则是即使技术相对成熟,各大主机厂也尚未将产品大量投放市场。这导致销售者即使有心也难以购买。
对上述情况,柴女士认为:少数纯电动汽车即便初步解决续航与充电问题,但仍未大量投放市场,主要原因应该还是技术不成熟而并未量产的缘故。纯电动汽车的国家标准出台不足一年,也有许多细节尚需完善。并且,这种与以往汽车截然不同的新产品刚刚起步,除了面临充电站少的问题,也面临车型少的问题。像今年在杭州试点私人购买纯电动汽车叫好不叫座就是因为车型太少。
另外,造车技术更为先进的国际品牌汽车尚未过多涉足纯电动汽车也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信心。因此,电动汽车要进一步市场化尚需时日。据了解,德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工业强国却并未过多涉足纯电动汽车这一领域,而是先把不需添置充电站、又能节约一部分能源的混合动力技术作为其主要发展方向。由于这种技术更易于普及,现在丰田、本田等不少投放市场的车型已在运用这种技术,且收到了不错的市场反应。
车企纷纷加码电动车
前述电动汽车的诸多不成熟制约了消费力,使得我国政府与企业似乎需要投入更大量的资金挽上整个供应链,才能让此技术真正普及于民间。据记者了解,长安汽车“十二五”规划新能源车整车产能为10万辆,同期生产的新能源车零部件为25万辆车配套。到2020年,将打造3个混合动力平台、1个插电式混合动力平台、两个纯电动平台,新能源汽车产销将突破65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将达到15万辆。目前,长安汽车已在北京、重庆两地建立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量就占50%。除此之外,一汽、东风、比亚迪等也各自推出了自己的电动车产品,且开始着手量产。
但是,汽车工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大力发展的产业,并且长时间为国际车企代工,自身研发技术实力的整体发展一直十分缓慢。一汽、长安、奇瑞、比亚迪等车企领头羊开始着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汽车不过十年时间。比之发展了数百年的德国、日本汽车工业而言,经验尚十分欠缺。为何汽车工业强国们更为亲睐的新能源技术是混合动力,纯电动领域发展十分缓慢?作为汽车工业新秀的中国,其科研实力能否成功hold住如纯电动汽车那样崭新的领域?这些似乎也都是个问题,也是社会和消费者所关心的。
过快发展的后果
毕业于重庆大学,现供职于某大专院校负责机械设备研发的梁先生看来,所谓续航能力短、充电时间长、充电不方便等技术问题都并非最重要的问题,我国政府与国企在大规模上马电动汽车前,有更为棘手甚至迫在眉睫的难题亟待妥善解决。
事实上,我国在纯电动车领域仍停留在“战略上领先、技术上落后”的阶段。现今,我国虽然已经可以造出电动汽车用蓄电池,但据梁先生所致,核心技术依然在其他国家那里。许多电动汽车领域发展较快的企业,其蓄电池基本不是自主研发,而是在日本等地购买。动力系统通过技术引进的手段会让本国企业仅仅停留在汽车的组装以及内外饰的开发上,处在在这个行业的下游区域,被上游企业牵着鼻子走,且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在电池技术极为先进的日本,80年代就已禁止电池在本土进行生产,并且还通过各种办法逐步让已有电池生产企业搬离至中国等允许生产电池的国家。我国要提倡大力发展电动汽车,需制订完整的方案解决电池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
之前有报道称蓄电池车有时会自燃,或者在发生车祸的时候迅速燃烧,比较危险。电池安全涉及到蓄电池在车辆中的布置、安装、绝缘、散热等等,在车辆停放、充电、行驶中不能出现漏电、自燃,在碰撞中能够及时切断总电源,避免蓄电池发生短路造成爆炸和自燃。在汽车浸水后蓄电池也不能发生漏电。但水电不相容,所有问题要得以妥善解决,均十分复杂。之前有关电动汽车的讨论中,其安全性也是被质疑得最多的。因此,相关安全规范标准还需提前完善才能放心生产。
日本人发明了一种真空回收法,就是把蓄电池的物质先物理分离,在再真空条件下,全部把相关成分打成粉末,再根据不同粉末的属性分离,这样相当于还原成单质状态,但回收成本太大。所以现在日本比较青睐混动的原因,也是相对而言使用的性价比更高。我国相关工序工艺现在仍十分不成熟,但由于生产企业是不需要考虑回收的,国家又投资让大干快上,国企们有利润、有口碑何乐而不为?但老百姓却会为环境买单。
梁先生表示:“因为工信部牵头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们还无法看到,因此对未来几年我国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尚不好评价,但从目前的发展成果来看,纯电动汽车跟前几年大力发展的光伏产业十分相似,那就是表面上打的节能环保牌,但实际上为以后的成倍污染埋下了伏笔。加之纯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尚不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产业都还不成熟的前提下,企业推这个概念,也有作秀的成分。”
既然纯电动汽车是个有诸多难题难以解决的产业,我国为何还试图大力推行呢?梁先生认为:“尽管,包括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单位现都有研发。但电动汽车的概念现在相对成熟的还是混合动力的模式,纯电动车目前仅在实验阶段。国家大力推行这个领域,我想主要目的与意义在于,首先,蓄电池在很多国家生产受限制,而且储电能量也有限,只能适合代步和公共使用。而中国企业想在这方面占先机,先搞高科技再发展生产力,以先进带动落后是其中的一方面考虑;再者,中国城市化后,城镇用车较多,虽然电动车效率不高,但使用的时候比较环保,从总量来说的话,还是有一定的节约能源的意味,尤其是中国没有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和话语权,能源方面相对被动。
“但是,如果以浮躁做事,不求甚解的态度进行研发,只满足使用功能,不在各个方面让社会和消费者满意,纯电动汽车的过快发展有可能像几年前的高铁产业和光伏产业那样最终遭受过快发展带来的恶果。纯电动汽车要真正投入使用之前,还是应当尽快制定方案,有力地解决好核心技术各方各面的研发,以及动力设备在生产和回收所提高的环境成本。只有这些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方可说如何更好地应用。而且只有做到了这几方面,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才可以真正站稳脚跟,在世界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与良好的口碑。”
(责任编辑:王杰)
工信部部长苗圩:新能源汽车政策没有歧视外资2017-03-13 14:46
|
投资占到全球总量1/3 中国新能源领跑全球2017-01-19 15:07
|
中国规模最大直流快充站投入运行,一次充电仅需15至20分钟2017-01-19 14:54
|
中国和欧洲力推电动汽车 北美却遭受阻力2017-01-18 18:15
|
中国将建”四纵四横”城际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2017-01-18 17:48
|
风电光伏走出政策温室 未来五年力争平价上网2017-01-06 13:46
|
中国2016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花落谁家?2016-12-30 15:13
|
第六届中国动力&储能电池技术及材料大会圆满闭幕2016-12-22 11:06
|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专业委员会成立2016-12-22 10:51
|
Karma将在中国设电动汽车工厂2016-08-10 15: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