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新词的出炉接连不断,“官降”就是其中一个。什么是“官降”?简而言之就是厂家官方降价。它不同于经销商搞促销,而是厂家直接走上前台,与竞争对手捉对厮杀。
就在上海车展如火如荼举办的当下,车展外的汽车市场很不平静。车展前夕,上海大众、长安福特、北京现代、一汽-大众相继由官方通过不同方式降价,紧接着,上汽乘用车随后跟进,东风标致根据新的市场形势,也表示不排斥为消费者提供更优惠的价格。
我预计,车展举办期间,或者车展之后,还会有一批汽车厂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加入到这场价格大战中。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2004年那场中国车市最惨烈的价格大战。那时我还在厂家分管销售工作,惊心动魄的经历让人记忆犹新。那一次价格大战也爆发在车展前后,记得其起源于避免经济过热的银根紧缩。当年5月17日,上海通用突然发动“突破2005”的大规模降价行动;6月17日,北京车展落幕第二天,德国大众联合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以“奥林匹克风”的降价行动迅速跟进;其他厂家被迫加入,无一幸免。当时的消费者对价格特别敏感,于是开始持币待购,令厂家苦不堪言。
这场降价大战也波及到了进口汽车市场。在天津港保税区,由于市场需求匮乏,加上自2005年1月1日起,进口汽车许可证变成自动许可,进口车经销商开始甩货,有的车降几十万也没人要,不少经销商甚至赔掉了过去五年乃至十年挣的钱。
“官降”是厂家不得已的举措,不到非常时刻,一般不会轻易祭起这杆大旗。那这次厂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样做会对市场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我以为,这次厂家祭出降价大旗,根本的原因是产销严重失衡。这里说的失衡,是厂家的产量与市场实际销量之间的不平衡,不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产销数据,那里的销量是厂家的出库数,无论市场好坏,与生产数永远是基本均衡的。现在的情况是,经销商的库是满的,促销也尽了最大的力,市场需求仍然有限。厂家要继续源源不断地生产,只能以价换量,走上前台。
那厂家这么做,能达到预期销量增加的目的吗?消费者会不会持币待购,反而使厂家陷于被动呢?我的看法是,率先主动降价的厂家受益大一些,而晚跟进的厂家收益非常有限。道理很简单,所有厂家都降价,就会形成新的价格平衡体系,除几个强势厂家外,一般厂家份额也不会有大的增长。
至于消费者会不会持币待购,这个问题是厂家最为担心的。我也注意到,率先降价的厂家中已有老总站出来在做些解释,以引导舆论。但消费者不是傻瓜,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掌握得很充分,也不是厂家一两句话能打消其顾虑的。只是与十年前相比,汽车售价在其收入中的占比已大幅下降,其对价格不再那么敏感,持币待购肯定会有,但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其负面影响基本上可以与整体价格下降带来的正面力量抵消。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年初预计今年销量增长7%,从一季度数据看,才增长3.9%。他们坦言没说准,等上半年数据出来后再预测一次。
我在年初的时候凭个人过去一些经验和对现有市场的观察,写了两篇评论,一篇是《从三只股票走势看2015年中国汽车业》,另一篇是《今年是汽车人备受煎熬的一年》,总的意思是说,今年日子不好过,大家思想上要有所准备。
看了现在这个价格战的势头,我还想再加一句,从现在开始,不是一年,而是相当长的时间内,汽车人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我预测,这场价格战如果继续向纵深发展,汽车厂家之间的淘汰赛大幕就会拉开。
首先被淘汰的是轿车没有规模,而且也没有SUV产品或SUV产品不强的自主品牌企业。今年或许就会被扫地出门。
其次被淘汰的是靠SUV产品支撑,但品牌与持续竞争力不强的企业。由于跨国汽车公司对市场的误判,没有预料到过去几年SUV市场突然爆发,让自主品牌靠中低端SUV缓过了劲,但从这次上海车展看,未来两年,合资企业的SUV要大发力,因此明年自主品牌日子会比今年难过。
再次被淘汰的是实力较弱的跨国汽车品牌。这些企业要么是进入中国市场晚,要么是品牌弱,要么是没有走量的SUV产品。今年的价格战主要是针对轿车市场,明年SUV的价格战必将爆发。
在这次上海车展上,我看到了大家的关注热点在新能源汽车、在智能汽车。但我想说的是,那是方向,但短期内刺激不出太多新的市场需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比拼的还是传统汽车。
我已嗅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淘汰战的硝烟味,在这里希望汽车厂家,尤其是自主品牌企业要早做准备。
我想肯定有人说我过于敏感,在杞人忧天。如果是这样,那你还是照以前的方式,像一只温水中的青蛙,继续享受中国汽车市场的大餐吧。
(责任编辑:admin)
直击“绿色能源·智能制造” 共话动力锂电池技术进展与智能2017-03-03 18:48
|
中国将建”四纵四横”城际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2017-01-18 17:48
|
奥迪国产“电动车”将上市 年产近4千辆2016-08-09 17:51
|
防患未然,山东“无死角”清查行业“家底”2016-08-09 17:05
|
国家引入行业中的“鲶鱼”,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16-05-27 12:02
|
机构抢筹,“锂电池风”劲刮不止2016-05-18 16:19
|
安瑞达:“专注+专业”抢占动力隔膜市场2016-05-18 13:31
|
充电运营:“硬件”与“软件”缺一不可2016-04-29 09:21
|
解析碳酸锂和多晶硅“涨”的不同2016-04-29 09:18
|
北京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出台 900米内一“桩”2016-04-22 1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