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等非价格因素有望激发潜在消费能力。从汽车的使用全周期来看,只要电耗+电池购置成本小于油耗便意味着电动车具备长期经济性,而至于单次较高的购置成本问题,可以采用车电分离,电池租赁的等商业模式来解决。依据现在的燃油价格测算,当电池整体成本下降至2500元/kwh时,无需补贴,电动车的长期经济性就将体现,而现有成本已经逐渐接近。
动力电池厂商对碳酸锂价格敏感度较低。近期以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基于稀土行业的前车之鉴,市场逐渐担心价格的快速上涨会影响到下游电池成本的承受能力,进而影响到终端需求的增长。我们选择不同正极材料进行“成本--锂价”的敏感性分析,测算得出: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条件下,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以7万元/吨为基础,上涨100%-200%,对应电池单元(cell)成本上升幅度约为3.5%-8%,对于整个电池组而言,还需加上电池组装和电控系统,对应的这一上升幅度会更小;而以容量60KWH的纯电动车为例,对应的直接生产成本上升约为2600-5800元/辆。无论从成本上升的绝对量和相对增幅而言,在这一价格上涨空间下,并不会影响动力锂电池厂商的需求,而这一成本增幅也很容易向终端消费传导。
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推动动力电池综合成本下降,弥补材料成本的上升效应。根据Nature Climate Change的资料显示,电池包(Cell+pack)的单位成本从2005年的1300$/KWH下降到450$/KWH的水平,下降幅度为65.4%。而之前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和Avicenne均预测,到2020年电芯成本有望降至200$/KWH,这一目标在2015年已经实现。电池成本下滑的驱动因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1)技术进步提高了电池性能,使其实际能量密度不断提高,原料单耗下滑;2)规模效应带来组装、运输、研发单位成本的快速下滑。现阶段来看,碳酸锂成本动力电池单元(cell)中占比约为3-4%,由其价格导致的成本上行完全可以由其他部分的成本下滑进行弥补。而根据真理研究的测算,动力电池组整体成本结构中约70%可以受益于规模化效应,从而实现成本的下降。
充电桩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等非价格因素有望激发潜在消费能力。从汽车的使用全周期来看,只要电耗+电池购置成本小于油耗便意味着电动车具备长期经济性,而至于单次较高的购置成本问题,可以采用车电分离,电池租赁的等商业模式来解决。依据现在的燃油价格测算,当电池整体成本下降至2500元/kwh时,无需补贴,电动车的长期经济性就将体现,而现有成本已经逐渐接近。
主要消费电子对碳酸锂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相对于电动车而言,消费电子单位价值较小,作为成熟行业竞争也相对激烈。选取笔记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主流消费电子为例,同样以7万元/吨的碳酸锂价格为基础,上涨100%-200%,对应三者电池成本的上涨绝对额约为5-10,0.5-1.1,1.5-3.0元/台,对其成本端的影响较小。
价格趋势上行推升盈利和资源价值,重点推荐天齐锂业。基于碳酸锂价格仍然会保持趋势上行态势的预测。对资源有控制权的行业龙头无疑会充分受益与价格上涨,重点推荐行业龙头天齐锂业,建议关注资源保障能力较高的众和股份,ST融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