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加强研发和产业布局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要“上位”?

时间:2024-11-08 15:46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综合报道
点击: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板块中一直充当“配角”的乘用车,最近大有“翻身”之势。

不久前,丰田汽车公司与宝马集团宣布,将共同研发第三代燃料电池系统,宝马将于2028年推出首款量产燃料电池车型,一下成为全行业热点。

无独有偶,10月31日,就在重庆举行的国际氢能燃料电池乘用车技术论坛上,众多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也纷纷呼吁:加大对氢燃料乘用车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形成“氢电互补”,真正实现“零碳”交通。

还有更多新的动向。比如欧盟提出到2030年将部署超过370万辆燃料电池乘用车。韩国计划到2040年前生产62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并主导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除了丰田、宝马、现代,上汽、广汽和位于重庆的长安等多家车企,都正在加大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研发力度。”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王菊表示,种种迹象表明,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正成为牵动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

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的?重庆在其中又是否能发现一些新的产业机遇?

多个瓶颈实现突破

国内过去主要发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推广的燃料电池汽车目前为1.5万辆,但绝大部分是商用车,乘用车还不到1000辆。

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所限导致车辆的制造成本高昂,安全以及加氢便利性不足等。

由于乘用车在经济性和管理复杂性上比商用车要求更高,更难开展规模化示范运营。

而时至目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11月6日,深蓝汽车动力开发部,记者看到了该公司的一款量产氢燃料电池乘用车——SL03氢电版车型。外观上,它与SL03电动车差不多,但内部结构却有很大区别,除了安装有储氢罐,还有深蓝汽车自研的燃料电池系统。依托全变量解耦高精度控制技术,该款燃料电池系统的氢电转换效率大于62%,整车百公里氢能耗只需0.65kg,达行业领先水平。并且,在氢转电的过程中,系统还可以高效回收余热进行整车采暖,因此该车冬季行驶时也不会因气温低而导致续航缩水。

▲深蓝氢能。受访者供图

“这套系统最初研发的时候,成本还较高,搭载到深蓝SL03上,直接抬高了整车成本,因此该车上市时,一辆SL03氢电版要卖69.9万元。”深蓝汽车动力开发部副总经理杜长虹介绍,随着行业及技术的发展,目前深蓝汽车正在自研的第二代燃料电池系统,其价格至少能降低一半,未来深蓝推出的燃料电池车型,其售价可能降到30万元以下,补贴后价格将更低,这样开展示范应用就容易多了。

这一切都得益于技术和供应链体系的整体进步。

“早期氢燃料电池的性能只有200瓦/升,而如今已经达到了5000瓦/升。”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中军介绍,此外通过整个行业10多年的努力,储氢设备的成本也大幅下降,电堆、关键材料、车载系统等国内产业链已经初步成型,可以支撑氢燃料乘用车的小规模示范应用。

长期困扰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的安全问题,近年来也逐步得到解决。

去年末,中国汽研联合深蓝汽车等单位,成功完成国内首次氢燃料电池整车极限火烧试验。中国汽研总经理刘安民介绍,该公司依托氢能国家级平台,牵头了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资委专项,并联合电子科大、同济大学团队自主开发氢能产品安全测试装备,包含燃料电池子系统、电堆、发动机测试台、电解槽测试台等,有力支撑氢能产品安全开发及验证。

除了技术进步,一些基础配套设施的投用也在创造有利条件。

以川渝地区为例,自2021年11月“成渝氢走廊”正式贯通以来,两地已建成加氢站26座,如今每天都有数百辆氢能商用车来往于成都、重庆以及周边城市。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成加氢站超过500座,位居全球首位,这无疑也能为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提供支撑。

对手铺就的“阳关道”

行业看好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这其中还少不了“对手的神助攻”。

长期以来,氢燃料电池与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体系,是不折不扣的竞争和替代关系。令很多人多没有想到的是,新能源汽车,如今竟然为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铺就了“阳关道”。

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开启爆发式增长,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2023年,国内增程车型销量增长率分别为206%、116%及173%。同期,纯电车型为157.4%、67.5%及24.4%。增程车型增长率远高于纯电车型。

增程汽车是利用燃油发动机发电注入到电池,再带动电动机驱动车轮。在同济大学教授、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常务理事余卓平看来,增程系统本质上属于一种复合电源。同样的,氢燃料电池也是复合电源,在能量传递、电气化架构等方面,两者非常相似。可以说,氢燃料电池本身就是一个增程器,燃油增程就是未来氢电增程的“前置技能”。

杜长虹认为,市场对燃油增程构型的新能源汽车高度认可,为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采用增程式技术路线提供了重要思路。“有了传统增程技术支撑之后,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来做氢燃料电池,是比较容易平滑过渡的。未来从燃油增程市场将逐渐向氢电增程进行发展,这也有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早日达成。同时增程式燃料电池乘用车本身具有耐久性高、续驶里程长及低温续航不打折等优势,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宝马中国研发整车部副总裁丁政平说,从上述技术变化可以看出,目前的电动车和燃料电池技术不应该彼此对立,而是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他透露,宝马2028年量产的氢能驱动系统产品,就将利用现有的纯电平台进行高效开发,并设计紧凑扁平的储气系统,以符合车身刚性、结构完整性的要求。

“目前行业已经对未来技术路径达成了共识,就是解决储氢系统和电动车电池互换性的问题。”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副院长史建鹏认为,在这样的技术下,汽车的体积储氢密度能够提升10%以上,泄漏风险点减少20%以上,同时也节省了数以十亿元计的新平台开发成本。

加强示范推动“氢电互补”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已经有了起势的苗头,但面临的困难也有很多。

国氢科技技术总监陈平表示,功率密度低、动态性能弱、低温启动难、使用寿命短是阻碍上述板块发展的技术难题。商用车同样也面临这些挑战,但是乘用车对此要求会更高。

“产业的一些关键材料、部件还依赖于进口,核心材料产能缺口也较大。”陈平说,此外未来如果做网约车商业化运营,需要运营牌照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氢气,现在氢气价格高、供应稳定性不好,如果氢气能达到25元/公斤以下,就能跟商用充电的价格基本持平。

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主查西部志朗表示,目前70兆帕的加氢站许可并没有完全放开,而如果使用35兆帕加氢,汽车的续航会减半,大大影响用户使用便利性。此外,很多城市加氢站布局不太合理,商用车、乘用车等大小车辆都集中到比较少数的加氢站,导致了氢气不足、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

刘安民表示,在安全方面,目前国内还缺少能够在大尺寸范围下开展氢安全研究和测试的专用实验场所,也缺乏覆盖实际应用场景的氢安全技术和测评体系,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上述问题,王菊建议,要进一步加大推进70兆帕高压加氢站的力度,完善相关标准法规,在上海、四川、重庆等省市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氢走廊,为燃料电池乘用车推广提供更加便捷的氢能供给网络。另外,可结合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的产业优势,组织实施中国绿氢规模化示范国际合作项目,探索可行的应用场景,与电动汽车形成氢电互补发展格局。

杜长虹表示,未来国内新增的示范城市群中,应试点至少一个以燃料电池乘用车为主的城市群,政府支持能源企业、整车企业和运营企业打造适合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运行的平台场景,供全国各地乘用车企业来展示和探索。

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重庆在行动。不久前,市经信委才与市公安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本年度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政策措施,出台了一批百万级补贴奖励。

此外,我市还依托现有氢燃料电池整车企业及核心配套项目,在两江新区和九龙坡区建设一批加氢站,并重点在成渝高速、渝万高速等沿线布局加氢站,通过与成都已建成的加氢站相互衔接,优化完善“成渝氢走廊”。

业内人士表示,重庆目前已聚集德国博世、国鸿氢能、明天氢能等一批国内外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企业,形成了较强的本地配套能力,正推动形成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未来通过深度整合川渝两地氢能产业资源优势,将有利于打造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产业发展高地。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电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 中信建投:固态电池有望于2027年实现商业化应用

    中信建投研报称,锂电设备方面,正逐渐走出行业底部,固态电池有望于2027年实现商业化应用,设备先行。(1)2024年9月以来国内头部电池厂稼动率有所提升;2025年以来头部锂电设备公司海外订单仍在持续,国内显著好转,国内全年预期有望上调。(2)固态电池近
    2025-07-02 08:45
  • 退役电池流向小作坊、白名单企业“吃不饱” 工业和信息化部:用法治手段规范回收

    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140万辆(截至2024年年底),第一批投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自2028年起,退役量将超过400万吨,废
    2025-06-27 14:20
  • 小米汽车电池安全是否符合国家新标准?小米汽车回应

    小米汽车官微发文,有网友提问,前段时间由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并发布的新一代《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小米汽车的电池安全符合新标准么? 对此,小米汽车表示,小米汽车电池安全标准超过此前国家测试标准,也符合新国标测试标准的要求。 例如,在新
    2025-06-14 06:29
  • 固态电池量产节奏加快 上市公司密集推新

    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多家上市公司计划推新。据公开报道,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计划于5月13日举办新品发布会,有望推出固态电池材料;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拟于5月16日至17日举办科技大会,将推出高安全固态电池新品。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2025-06-10 17:19
  • 国金证券:看好固态电池等新技术

    国金证券指出,新能源车2025年4月持续超预期,中国和欧洲销量走势强劲。储能国内同比增速放缓,美国维持相对高增。 2025年,锂电板块景气度与新技术双轮驱动。格局角度细分赛道龙头仍是最佳配置策略,成长角度看好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关注相关标的。
    2025-06-11 08:58
  • 浙江锂威能源科技申请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专利,提高晶体完整性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浙江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的专利,公开号 CN 119612605 A ,申请日期为 2024 年 12 月。 专利摘要显示,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
    2025-03-17 16:46
  • 两大巨头联手开发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

    编辑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卫蓝新能源)、巴斯夫新 材料 有限公司、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和应用下一代固态 电池 专用电池包技术。 三方将专注于下一代固态电池系统的非金属零部件的设计和开发,重点关注轻量化、
    2025-03-10 14:44
  •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观察:光伏产业链涨价潮持续;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在政策推动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呈现显著动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能源低碳转型,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光伏产业链迎来全面涨价,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新能源车销量保持高增,固态电池等新技术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明确;风电、氢
    2025-03-10 15:32
  • LG新能源预计电动汽车电池需求今年上半年触底

    韩国领先的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公司(LGES)周三预计,全球电池需求将在今年上半年触底。 该公司CEO金东明在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电池需求有可能在第一季度或上半年达到最低点,公司计划有效地调整投资计划。 他在以韩国电池产业协会(KBIA)会长身份出席
    2025-03-05 20:30
  • “退休”电池去哪?山东一市打造退役动力电池数智化回收体系

    在2月19日青岛市政府举办的青岛市退役动力电池数智化低碳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座谈会上,西门子与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辰循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青岛市退役动力电池数智化低碳循环利用体系样板工程,致力于建设零碳排、
    2025-02-21 08:02
专题
相关新闻
  • 中信建投:固态电池有望于2027年实现商业化应用

    中信建投研报称,锂电设备方面,正逐渐走出行业底部,固态电池有望于2027年实现商业化应用,设备先行。(1)2024年9月以来国内头部电池厂稼动率有所提升;2025年以来头部锂电设备公司海外订单仍在持续,国内显著好转,国内全年预期有望上调。(2)固态电池近
    2025-07-02 08:45
  • 退役电池流向小作坊、白名单企业“吃不饱” 工业和信息化部:用法治手段规范回收

    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140万辆(截至2024年年底),第一批投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自2028年起,退役量将超过400万吨,废
    2025-06-27 14:20
  • 小米汽车电池安全是否符合国家新标准?小米汽车回应

    小米汽车官微发文,有网友提问,前段时间由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并发布的新一代《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小米汽车的电池安全符合新标准么? 对此,小米汽车表示,小米汽车电池安全标准超过此前国家测试标准,也符合新国标测试标准的要求。 例如,在新
    2025-06-14 06:29
  • 固态电池量产节奏加快 上市公司密集推新

    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多家上市公司计划推新。据公开报道,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计划于5月13日举办新品发布会,有望推出固态电池材料;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拟于5月16日至17日举办科技大会,将推出高安全固态电池新品。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2025-06-10 17:19
  • 国金证券:看好固态电池等新技术

    国金证券指出,新能源车2025年4月持续超预期,中国和欧洲销量走势强劲。储能国内同比增速放缓,美国维持相对高增。 2025年,锂电板块景气度与新技术双轮驱动。格局角度细分赛道龙头仍是最佳配置策略,成长角度看好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关注相关标的。
    2025-06-11 08:58
  • 浙江锂威能源科技申请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专利,提高晶体完整性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浙江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的专利,公开号 CN 119612605 A ,申请日期为 2024 年 12 月。 专利摘要显示,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
    2025-03-17 16:46
  • 两大巨头联手开发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

    编辑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卫蓝新能源)、巴斯夫新 材料 有限公司、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和应用下一代固态 电池 专用电池包技术。 三方将专注于下一代固态电池系统的非金属零部件的设计和开发,重点关注轻量化、
    2025-03-10 14:44
  •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观察:光伏产业链涨价潮持续;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在政策推动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呈现显著动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能源低碳转型,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光伏产业链迎来全面涨价,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新能源车销量保持高增,固态电池等新技术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明确;风电、氢
    2025-03-10 15:32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