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斯拉创始人的名字再次被投资人碰上了天,因为特斯拉的市值超过了美国通用汽车,马斯克也因此被誉为成功颠覆传统汽车的第一人。但马斯克的故事发生在美国,而不是中国,作为中国的业内人士,对马斯克的故事应该有中国解读。
不久前的消息显示,特斯拉股价突破300美元大关,让该公司总市值达到527亿美元,高于通用汽车496亿美元的市值。这让很多投资人欢欣鼓舞,认为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型科技企业已经战胜了老牌的传统汽车企业。据称,特斯拉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将其备受瞩目的Model 3轿车推向市场,并表示该车将于7月初步投产,2017年周产量将达到5000辆,2018年则会达到10000辆。马斯克也乘势讥讽那些当初做空特斯拉的投资人,这更增强了部分投资人对特斯拉进行追加投资的信心。
对此为之鼓舞的人中,还有在中国
电动车领域进行投资的人们,因为他们看好中国硕大的市场,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按照几年前多家“互联网造车”公司的规划,2016年、2017年将成为他们批量产品上市的年份,开启他们的梦想——像马斯克颠覆美国汽车工业一样,颠覆中国传统汽车产业。但如果细看看马斯克构筑的梦乡,也许在中国玩“互联网造车”仅仅是个梦。
先让我们翻开马斯克旗下特斯拉的业绩看看,一季度Model X跨界车和Model S轿车的销售量刷新纪录,使其收益从2016年同期的11.5亿美元增长至27亿美元。与此同时,公司的净亏损与2016年同期的2.8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7%。换言之,从2008年2月第一辆特斯拉销售至今的9年中,始终没有摆脱亏损的梦魇。坐拥全球毫无竞争的豪华电动车市场,特斯拉能够耐住9年持续亏损,背后支撑的是马斯克在其他产业的盈利。而在中国搞“互联网造车”的公司,谁能跟马斯克比财力?还未摆脱亏损问题的企业,何谈颠覆传统汽车?在美国是这样,难道在中国就能出奇迹?
据统计,2016年特斯拉全年营收70亿美元,销量76285辆。即,特斯拉未能实现全年8万~9万辆的既定销售目标,或者说,高端电动车市场的扩容速度不及马斯克的预期。如果高端电动车市场趋于见顶,那么还有哪位投资人想继续走特斯拉之路?当然,更多的“互联网造车”公司打的是次高端市场的主意,或许这块市场更加艰难,支撑这一观点的是比亚迪,比亚迪用腾势的业绩书写出了鲜活的案例。另外,这两年传统车企在电动车领域的投入陡增,新产品层出不穷,届时“互联网造车”公司面临的竞争态势将相当严峻。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首先是在新产品品种数快速增加的同时,市场增速下降了,意味着单车盈利能力的下降;其次是新能源汽车的生命周期远低于传统汽车,即销售利润很难摊销研发成本;三是地方政府补贴政策退出的速度快于预期,消费者购车积极性完全靠拍照政策支撑,一旦政策有变,市场可能会发生突变。而这一切,都是马斯克写的特斯拉故事里没有包含的内容——马斯克的故事只适用美国。
也许有人寄希望于《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东风,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使“互联网造车”得以快速发展。《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确实涉及到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汽车服务业态转型等内容,但是真正能够借到这股东风的或许是传统车企,而非“互联网造车”公司。原因很简单,首先,马斯克打造特斯拉的时候,互联网造车并未引起汽车产业的真正关注,这让特斯拉打了个时间差。尽管如此,特斯拉是否真正成功尚待定论,所以特斯拉只是业界的一个特例,不具备可以发扬光大的普遍规律。“互联网造车”公司能否借到政策的东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命力,更确切地说,你能往里陪多少钱、陪多久。其次,《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给中国汽车产业定的,而 “互联网造车”公司往往连“准生证”都没拿到。第三,即便拿到了“准生证”,如果“互联网造车”公司的销量小于一定数量,或被纳入“僵尸企业”的范畴,到那是,投资或许血本无归。
虽然,马斯克缔造的特斯拉故事非常精彩,但应有中国的解读,而不应为之盲目乐观。在特斯拉的市值超过美国通用汽车之际,我们记下这个历史事件,记下马斯克的名字。同时告诫“互联网造车”公司,万不可因为马斯克的神话而让自己想入非非……这正是我们选择马斯克为本期一周新闻人物的理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