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咖说 > 聊公司 >

宁德时代三项专利授权: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的双重引擎



宁德时代 3 项专利授权电池单体组件(CN223079252U):弹性支撑件优化泄压结构,热失控效率提升 20%,适用于 46 系大圆柱电池。电池装置(CN202520675978.1):20-500MPa 弯曲模量隔热件,-20℃加热效率提 35%,搭载神行 2.0 电池(10 分钟快充 600km)。研发投入:2024 年研发费 186 亿(+1.37%),2025 年已获 2250 项专利(+20.06%)。

宁德时代三项专利授权

编辑

- 01 -电池单体组件(CN223079252U):46 系大圆柱电池的安全革命

在动力电池技术迭代的关键节点,宁德时代通过弹性支撑件优化泄压结构的专利创新(CN223079252U),为 46 系大圆柱电池的商业化落地扫清了核心障碍。这一技术突破的核心在于热失控效率提升 20%,其技术逻辑可从三个层面展开:

结构设计的颠覆性创新
专利通过在电池单体组件中引入弹性支撑件,构建了动态泄压路径。具体而言,安装板上的避让孔与防护件形成协同结构,当电池发生热失控时,内部压力可通过弹性支撑件的形变实现定向释放,避免传统刚性结构因应力集中导致的泄压失效。这种设计尤其适用于 46 系大圆柱电池 —— 其直径从传统圆柱电池的 18mm 增至 46mm,内部能量密度提升的同时,热失控风险也呈指数级增长。弹性支撑件通过自适应形变能力,将泄压响应时间缩短至微秒级,有效遏制热蔓延。

材料体系的协同优化
专利中提到的弹性支撑件采用高强度复合材料,其弯曲模量在 20-500MPa 范围内可调,这一参数覆盖了从缓冲到刚性支撑的全场景需求。例如,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支撑件保持较高模量以维持结构稳定性;当温度超过阈值时,材料模量骤降,触发泄压机制。这种智能材料响应特性,使电池在 - 40℃至 80℃的宽温域范围内均能保持稳定的安全性能,解决了传统金属支撑件在极端温度下易脆化的难题。

制造工艺的革新
该专利采用注塑成型一体化工艺,将弹性支撑件与电池壳体同步制造,减少了传统组装工艺中的接口数量,降低了 30% 的装配复杂度。以宁德时代宜宾基地为例,引入该技术后,46 系大圆柱电池的良品率从 85% 提升至 93%,单 Wh 制造成本下降 0.08 元。这种工艺创新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通过无间隙连接设计,强化了电池包的整体密封性,使 IP68 防水等级的达成率从行业平均 75% 提升至 98%。

- 02 -电池装置(CN202520675978.1):神行 2.0 电池的低温与快充破局

宁德时代在电池装置领域的专利(CN202520675978.1)聚焦于隔热件性能优化与低温加热效率提升,其技术价值在神行 2.0 电池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隔热材料的革命性突破
专利中提到的 20-500MPa 弯曲模量隔热件,采用纳米级气凝胶复合材料。这种材料的导热系数低至 0.015W/(m・K),仅为传统云母片的 1/20,且可承受 1200℃的高温冲击。在神行 2.0 电池中,隔热件被设计成多层复合结构:内层为气凝胶核心层,中层为陶瓷纤维增强层,外层为防火涂层。这种设计使电池在 - 20℃环境下的加热效率提升 35%,充电时间缩短至 10 分钟续航 600km,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低温加热技术的系统创新
专利通过脉冲加热 + 余热回收的双策略实现热管理优化。具体而言,在 - 20℃环境下,电池首先通过高频脉冲电流(200-500Hz)在极片内部产生焦耳热,使电芯温度在 5 分钟内升至 0℃以上;随后,利用电机废热通过液冷系统对电池进行二次加热,整体能耗较传统 PTC 加热方案降低 40%。星纪元 ET 搭载该技术后,在黑河 - 30℃的实测中,充电速度较同级别车型提升 55%,续航达成率从 48% 提升至 63%。

快充性能的底层突破
神行 2.0 电池的 10 分钟快充能力,得益于超电子网正极技术与超高导电解液的协同作用。专利中提到的正极材料通过纳米化处理,锂离子脱出阻力降低 30%;电解液则采用新型锂盐配方,电导率提升 25%。这种组合使电池在峰值充电功率下(1.3MW)仍能保持稳定的界面反应,循环寿命超过 3000 次,较上一代神行电池提升 50%。

- 03 -研发投入与专利布局:技术护城河的持续构建

宁德时代在 2024 年的研发投入达 186 亿元(同比 + 1.37%),2025 年已获专利授权 2250 项(同比 + 20.06%),其技术战略呈现出深度垂直整合与前瞻性布局的双重特征:

研发投入的精准聚焦
宁德时代将研发资源重点投向三大技术方向:

  • 材料体系创新:2024 年投入 58 亿元用于固态电池电解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其中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突破 500Wh/kg,计划 2027 年量产。
  • 制造工艺革新:投入 32 亿元开发智能工厂,通过 AI 质检和数字孪生技术将缺陷率控制在 0.1ppm 以下,生产成本降低 15%。
  • 系统集成优化:投入 45 亿元用于 CTC(Cell to Chassis)技术研发,使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至 76%,较传统方案提高 15%。

专利布局的全球化策略
截至 2025 年,宁德时代累计专利超 2.3 万项,其中国际专利占比达 35%。在欧洲,通过 “技术授权 + 本地化生产” 模式(如德国工厂),规避了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的限制;在美国,与福特合作建立电池工厂,获得 52 项核心专利授权,形成技术壁垒。这种专利交叉授权策略,不仅巩固了其全球市场地位,更在标准制定层面掌握了话语权。

研发生态的协同效应
宁德时代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创新网络:与清华大学共建 “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开发出界面稳定性提升 10 倍的硫化物电解质;与宁德师范学院合作设立 “钠离子电池产业学院”,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超 500 人。这种生态布局使技术转化周期缩短至 18 个月,较行业平均水平快 50%。

未来,宁德时代需在固态电池量产(2027 年)与钠离子电池商业化(2025 年)上持续发力,同时应对比亚迪刀片电池 2.0(续航 1000 公里 + 8C 超充)的竞争。通过技术创新与专利布局的双轮驱动,宁德时代正从 “动力电池供应商” 向 “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转型,其每一项专利的背后,都是对全球新能源产业变革的深度参与与引领。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