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原创 >

当动力电池退役后:宁德时代的 “城市矿山” 计划如何改写回收格局?

2025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峰会

暨第十三届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会议

——创新驱动·绿色循环:共建电池回收新生态

主办单位:北京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

协办单位:汇维云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北京智泽瑞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培训评价分会、深圳大学

会议时间:2025年8月29-31日

会议地点:深圳市

一块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退役时,它的使命其实才刚刚开始。

当宁德时代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MF)联手抛出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 时,外界更多聚焦于 “能源革命” 的宏大叙事,但藏在愿景背后的核心密码,其实是对动力电池回收的颠覆性重构 —— 这个被称为 “城市矿山” 的万亿级市场,正在从环保负担的代名词,蜕变为支撑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柱。

PART 01回收,不止于 “环保” 的生存命题

编辑

动力电池回收的紧迫性,早已不是行业秘密。

全球动力电池需求正以每年 30% 的速度狂奔,2030 年退役电池规模将突破千万吨级。但传统回收模式却深陷 “低效与污染” 的泥潭:湿法冶金工艺中,60% 的锂元素会随废水流失;火法冶炼虽能回收钴镍,却要消耗大量能源,每吨电池处理碳排放高达 300 公斤。更棘手的是,不同车企的电池结构千差万别,拆解时需人工识别型号,效率低下到每小时仅能处理 5 块电池。

宁德时代的破局之道,藏在 2024 年的一组数据里:13 万吨废旧电池,提炼出 1.7 万吨锂盐,相当于减少 20 万吨原生锂矿开采。这个数字背后,是 “定向循环” 技术的成熟 —— 通过精准匹配电池材料特性,采用物理分离 + 低温溶解工艺,让锂、钴、镍的回收率分别提升至 95%、99.3%、99.5%。更关键的是,这种技术能兼容三元锂、磷酸铁锂等主流电池体系,甚至能识别电池内部的 “健康细胞”,将状态尚好的电芯筛选出来,直接用于储能电站二次服役。

这正是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 的底层逻辑:回收不是简单的 “废物处理”,而是资源的二次增值。当 1.7 万吨锂盐重新回到电池生产线,不仅省去了从锂矿到锂盐的漫长链条(原生锂开采到加工需消耗 200 升水 / 公斤),更让每 kWh 电池的原材料成本降低 18%。这种 “从电池到电池” 的闭环,彻底改写了回收产业的价值公式。

PART 02从 “各自为战” 到 “全球协同”:规则重塑的关键一步

编辑

过去,动力电池回收更像一场 “诸侯混战”。

车企有自己的回收网络,材料厂有专属的处理工艺,不同国家的标准更是五花八门 —— 欧盟要求 2030 年电池回收率达 90%,但计算方式却与中国的 “材料回收率” 截然不同。这种碎片化格局,让一块跨国流通的退役电池,可能因 “不符合当地标准” 而被拒之门外。

宁德时代与 EMF 的合作,恰恰瞄准了这种混乱。“全球能源循环计划” 构建的不是单一技术方案,而是一套横跨企业、政府、学术机构的协作网络。德国科学院院士斯蒂法诺・帕瑟里尼团队正在研究的 “电池护照”,就是其中的关键工具 —— 每块电池从生产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材料成分、循环次数、故障记录)都将被记录在案,无论流入哪个国家,回收企业都能快速匹配处理方案。

这种协同的价值,在欧洲市场已初显。通过接入 EMF 的全球循环经济数据库,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电池工厂,能直接调用德国退役电池的 “健康档案”,将其中 80% 的电芯二次利用于储能项目,较传统回收模式多创造 3 倍价值。正如 EMF CEO 琼奎尔・哈肯伯格所言:“当回收标准不再是壁垒而是桥梁,‘城市矿山’才能真正实现全球流通。”

PART 03消费者的 “无感革命”:5 年后,你可能不再 “拥有” 电池

编辑

这场回收革命,最终会落在每个人的生活里。

按照计划,5 年后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买断电池” 可能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按里程付费的换电模式 —— 当你的电池衰减到 80% 以下,换电站会直接将其送入回收体系:状态好的电芯去储能电站,材料可再利用的进入定向循环。对消费者而言,你不需要关心电池 “去哪了”,只需要知道:每公里的出行成本可能降低 30%,因为你不再为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买单。

更直观的变化藏在细节里。现在让人头疼的 “电池报废”,未来会变成 “资产变现”—— 你的退役电池可能被评估为 “价值 5000 元的储能资源”,直接抵扣新换电池的费用;小区里的储能柜,或许就装着隔壁邻居家退役的动力电池,为整个社区的峰谷用电调峰,每年还能分你一笔收益。

这些场景的背后,是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 对商业模式的重构。通过 “电池银行” 模式,宁德时代正在将退役电池转化为可交易的资产:13 万吨回收电池中,已有 20% 进入江苏、青海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在电网中继续服役 5-8 年。这种 “梯次利用 + 材料回收” 的双层价值挖掘,让每块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提升了 40%。

PART 041.2 万亿市场的钥匙:谁在定义未来?

编辑

当全球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被预测为 2040 年的 1.2 万亿元时,这场竞争早已超越技术层面。

宁德时代的野心,是将 “定向循环” 解决方案转化为全球通用标准。通过支持 EMF 开展跨国研究,其正在推动 “锂元素循环效率”“二次电芯安全阈值” 等关键指标的统一 —— 这些标准一旦落地,不仅能降低跨国回收的合规成本,更能让中国在资源定价中掌握更多话语权。要知道,目前全球 80% 的锂加工依赖中国,但原生锂定价权却掌握在海外矿山手中。当 “城市矿山” 的供应量足够大,回收锂可能成为打破这种垄断的关键。

对行业而言,这意味着更激烈的洗牌。那些依赖传统回收工艺、无法接入全球循环网络的企业,将被挡在 1.2 万亿市场门外;而掌握 “定向循环 + 梯次利用” 复合能力的玩家,既能从材料回收中赚钱,又能在储能、低速车等场景分一杯羹。

这场由宁德时代与 EMF 掀起的革命,本质上是一场 “价值重分配”—— 让动力电池从 “消耗资源的产品”,变成 “创造资源的载体”。当每块退役电池都能在能源网络中找到新位置,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的可持续,不是 “少用资源”,而是让资源永远 “有用”。

这,可能就是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 最动人的地方。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