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原创 >

锂电行业产业变革信号:资源整合与技术迭代重塑行业格局

价格震荡与产能出清:行业阵痛中的战略调整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锂电新能源产业正经历深度调整。2025 年 7 月,碳酸锂价格经历剧烈波动,主力期货合约一度从 5 月低点 5.99 万元 / 吨反弹至 7.17 万元 / 吨,但行业整体仍未摆脱亏损困境。江西特种电机(江特电机)旗下宜春银锂于 7 月 25 日启动 26 天停产检修,涉及全部锂盐生产线,中矿资源则自 6 月 27 日起对年产 2.5 万吨锂盐产线实施 6 个月技改升级,投资 1.21 亿元建设 3 万吨高纯锂盐项目。这两家企业的动作并非孤例 —— 据行业数据,2025 年上半年江西宜春地区超 60% 的锂云母提锂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部分企业已触及现金成本线。

此次产能优化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江特电机通过设备检修降低能耗,其宜春银锂的锂云母提锂技术曾实现国内首条自主知识产权产线落地,但面对锂辉石和盐湖提锂的成本竞争,需通过技改将回收率从 75% 提升至 82% 以上。中矿资源则通过智能化改造,目标将单吨锂盐生产成本降低 15%,并实现三废排放减少 40%。这些举措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在宜春大会上提出的 “效率优先” 战略高度契合,标志着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

PART 02政策规范与资源整合:重构产业底层逻辑

编辑

政策端对上游资源的规范化管理正在重塑行业格局。2025 年 7 月,宜春市自然资源局要求 8 家涉锂矿山在 9 月 30 日前完成储量核实,涉及宜丰县圳口里 - 奉新县枧下窝陶瓷土(含锂)矿等核心矿区。这些矿山的采矿许可证原以 “陶瓷土” 名义审批,实际开采中锂资源占比超 30%,需通过储量核实重新界定矿种性质,部分矿山可能面临采矿证上收至自然资源部审批的流程。此举直接影响宜春地区超 90% 的锂云母原矿供应,预计 2025 年云母提锂产量将减少 5000-1.1 万吨 LCE。

资源整合的另一维度是技术标准的统一。大会期间发布的《锂产业战略发展报告》强调,需建立涵盖矿山开采、冶炼加工、回收利用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例如,江西省已启动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入库企业清单” 机制,对锂云母提锂企业的能耗、环保指标实施动态监测,不符合标准的产能将逐步退出。这种政策驱动的出清,与盐湖提锂领域藏格矿业因采矿证问题停产形成呼应,共同推动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

PART 03技术突破与效率革命:打开可持续发展空间

技术迭代正成为破局关键。盐湖提锂领域,紫金矿业在青藏高原采用 “钛系吸附 + 膜耦合” 技术,实现原卤直接提锂,锂回收率从传统工艺的 30%-50% 提升至 70%,提锂周期从 1-2 年缩短至 3 个月。矿石提锂方面,中矿资源通过焙烧设备优化和溶液处理工序革新,将锂辉石回收率提升至 85% 以上,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10 个百分点。更具突破性的是沉锂母液回收技术 ——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开发的萃取法可从母液中回收 99% 的锂,获得含锂量 25.85g/L 的高纯度溶液,若在行业推广,每年可减少 10 万吨锂矿开采。

这些技术突破正在改写成本曲线。青海盐湖提锂综合成本已降至 3.5 万元 / 吨以下,江西锂云母提锂通过技改有望在 2026 年将成本控制在 5 万元 / 吨以内。效率提升还体现在资源循环利用:2025 年动力电池回收再生锂产量预计突破 8 万吨,金晟新能等企业的梯次利用率达 92%,形成 “开采 - 应用 - 回收” 闭环。这种技术驱动的变革,使中国锂资源自给率从 2024 年的 42% 预计提升至 2026 年的 71.2%,为全球锂产业链的稳定性提供关键支撑。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