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充换电展:超充、V2G 与商用车补能重构能源补能新生态
时间:2025-08-13 09:29 作者:子蕊
超充技术规模化落地:破解补能焦虑的关键突破2025 年北京国际充换电展上,超充技术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河南森源电气展示的 1.2 兆瓦全液冷分体式充电桩,凭借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的技术突破,已在物流园区投入试点。该充电桩采用全液冷散热技术,单枪峰值功率达 1200kW,可满足重卡、商用车等大型车辆的快速补能需求。这一技术突破直接回应了新能源汽车用户对充电效率的核心诉求 ——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3689 万辆,上半年销量 562.2 万辆,但充电设施中 250kW 以上的大功率充电桩占比不足 7%。 政策层面的强力推动加速了超充技术的落地。2025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桩超过 10 万台的目标。这一政策与深圳、重庆等地打造 “超充之城” 的战略形成共振:深圳计划 2027 年建成超充站 3000 座,覆盖全市 90% 以上的高速路口和物流园区;重庆则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建设 “5 分钟超充圈”,重点布局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城市核心商圈。 企业端的竞争格局已现雏形。星星充电、特来电等头部运营商通过 “全液冷 + 超充” 组合模式快速扩张,极氪旗下浩瀚能源推出的 V4 极充兆瓦桩单枪峰值功率达 1.3MW,计划 2026 年底建成 1 万根 800V 超快充桩。比亚迪、华为等车企也加入赛道,比亚迪的 “闪冲” 技术已实现充电 5 分钟续航 150 公里,华为数字能源则推出全液冷超充解决方案,支持多车同时充电且无需扩容电网。这些技术突破正在改写行业规则 ——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全国充电量达 549.23 亿千瓦时,预计全年充电量将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相当,超充技术的普及将大幅提升电网利用效率。 PART 02车网互动(V2G)商业化提速:重构能源消费模式深圳在车网互动领域的探索为行业树立了标杆。2025 年 6 月启动的规模化反向放电活动中,2500 辆新能源车参与,单轮放电量超 7 万度,南网电动华南数字谷站单站最高放电功率达 1120kW。该项目采用 “本地精准响应 + 跨区调频备用” 模式,通过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实现 18 次交易,覆盖城中村、储能电站、政府大院等十大应用场景。例如,民治沙元埔村通过 V2G 缓解了迎峰度夏用电紧张,时代电服深南大道换电站的放电能力相当于一座小型储能电站。 广州的实践则开创了居民用户参与 V2G 的先河。广汽昊铂在广州招募首批 50 名 V2G 桩车主,用户通过峰谷套利(0.5 元 / 度差价)和积分奖励实现收益,每度电可获 0.5-0.7 元。2025 年 7 月,全国首张居民个人 V2G 结算单诞生,标志着从充电到放电的全流程闭环打通。这种模式不仅为用户创造经济价值,更推动电动汽车从 “耗电工具” 向 “移动充电宝” 转型 —— 据测算,一辆续航 500 公里的电动车可存储约 60 度电,若全国 10% 的电动车参与 V2G,可形成相当于 3000 万千瓦的灵活调节能力,相当于 3 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 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为 V2G 规模化铺路。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将深圳、广州纳入首批车网互动试点城市,要求 2025 年初步建立技术标准体系,2030 年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企业层面,宁德时代与北汽集团合作开发 V2G 技术,日产计划 2026 年推出经济型 V2G 解决方案,基本半导体等企业则通过功率半导体适配推动整桩成本年内降本 50% 以上。这些努力正在突破行业瓶颈:尽管当前 V2G 收益模式单一,但随着峰谷电价机制完善和电池技术进步,其经济性将逐步显现 —— 清华大学研究表明,当 V2G 桩成本降至 5 万元 / 台时,用户 3 年内即可收回投资。 PART 03商用车补能成新增长极:开辟万亿级市场蓝海沂南经济开发区投运的 480kW 新能源重卡专用液冷超充站,标志着商用车补能进入高速发展期。该超充站采用智能调度系统,单台重卡充电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适配 800V 以上高压平台车型。这一技术突破直接响应了物流行业的迫切需求:我国公路货运量占比达 74%,但新能源重卡渗透率不足 3%,补能效率成为制约电动化的关键。星星充电计划 2025 年商用车充电桩渗透率突破 40%,重卡充电市场规模预计达百亿元,华为、海汇德等企业同步推出重卡超充解决方案,形成技术与市场的双向驱动。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红利加速商用车补能网络建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 2030 年农村地区充电服务覆盖率稳步提升,商用车充电网络需与城际、城市群充电网络衔接。河南省已启动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入库企业清单” 机制,对商用车充电桩建设给予最高 30% 的补贴;江西省则通过 “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对完成任务的试点县给予最高 4500 万元奖励。这些政策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 ——2025 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 120%,预计全年销量将突破 50 万辆,带动充电桩需求激增。 技术创新正在改写商用车补能成本曲线。森源电气的 1.2 兆瓦充电桩通过液冷技术实现散热效率提升 300%,单台设备日均服务能力达 100 车次;中车电动与国网合作开发的换电重卡,3 分钟即可完成电池更换,适配矿山、港口等场景。这些技术突破使商用车补能成本较传统燃油车降低 40% 以上,推动新能源重卡在长途物流、城市配送等领域加速替代。据行业预测,2025 年新能源商用车后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0 亿元,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 当前产业变革呈现三大特征:技术迭代加速,超充功率从兆瓦级向吉瓦级演进,V2G 从单向充电向光储充放一体化发展;生态重构深化,车企、能源企业、科技公司跨界合作,如蔚来与电网在社区试点有序充放电,宁德时代与大众联合开发电池回收技术;政策协同强化,从国家层面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到地方的 “超充之城” 建设,形成上下联动的政策体系。 对于企业而言,战略机遇存在于三个层面:技术卡位,如森源电气的液冷超充技术、南网电动的 V2G 虚拟电厂管理系统;场景创新,星星充电通过 “超充 + 储能 + 光伏” 模式打造综合能源服务站,特来电与美团合作构建即时配送补能网络;生态整合,广汽能源构建 “车 - 桩 - 网 - 储” 一体化平台,实现从充电到放电的全链条价值挖掘。 这场始于技术突破的行业变革,本质上是能源消费模式的重构。超充技术解决补能效率,V2G 重塑能源流动,商用车补能激活万亿市场,三者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交通工具向能源节点演进。正如北京充换电展揭示的,未来的行业领袖将是那些能够平衡技术创新、生态协同与社会效益的企业,而这一过程中的结构性机会,将深刻影响全球能源与交通产业的竞争格局。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子蕊) |

- 上一篇:中创新航携广汽深化 eVTOL 电源合作:300Wh/kg 高镍电池已落地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