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原创 >

中国电池企业强攻欧洲合规战场:从碳足迹到回收网络的全链条破局,一场会议让读懂动力电池会议

一、碳足迹管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局

编辑

1. 宁德时代:收购 AR 资质抢占合规高地

在欧盟《新电池法》EPR(生产者责任延伸)注册大限逼近之际,宁德时代通过战略收购德国本地检测机构,成为首家获得 AR(授权代表)资质的中国电池企业。这一资质不仅使其能够直接代表非欧盟企业提交 EPR 注册文件,更打破了此前欧洲检测机构对认证市场的垄断。根据欧盟新规,非欧盟企业必须通过本土 AR 提交注册,否则产品将面临下架风险。宁德时代的 AR 资质意味着其动力电池产品可直接进入欧盟核心市场,无需依赖第三方中介,大幅缩短了认证周期。

此次收购的德国检测机构具备 DAkkS(德国认可委员会)认证资质,可提供从电池单体到整包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检测服务。宁德时代借此建立了覆盖 "原材料开采 - 电池生产 - 回收利用" 的闭环碳核算体系,其 2023 年发布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显示,通过绿电直供和工艺优化,电池生产阶段的碳排放较 2022 年降低 34.99%。这一技术优势使其在欧盟碳关税(CBAM)模拟运行中,碳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8%。

2. 亿纬锂能 × 巴斯夫:构建跨国碳数据联盟

编辑

面对欧盟碳足迹规则中 "电力碳因子默认采用全国电网平均值" 的不利条款,亿纬锂能与巴斯夫建立的碳足迹核算联盟展现出突破性价值。双方通过共享欧洲本土原材料的碳排放数据,开发出适配欧盟标准的 LCA(生命周期评估)模型。在巴斯夫路德维希港基地的合作测试中,采用该模型的电池碳足迹报告通过率从 65% 提升至 9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一联盟的核心创新在于 "绿电溯源 - 材料碳链 - 生产数据" 的三维融合。巴斯夫提供其欧洲工厂的绿电使用证明(REGO),亿纬锂能则开放电池生产过程的实时能耗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不可篡改。这种合作模式使电池碳足迹计算精度达到 ±5%,满足欧盟《新电池法》对数据可追溯性的严苛要求。目前该联盟已完成 5 种主流电池型号的碳足迹认证,相关数据被纳入欧盟电池护照数据库。

二、区块链溯源:重构供应链透明度

编辑

1. 蜂巢能源 × 洛阳钼业:打造锂矿 - 电池数据闭环

蜂巢能源与洛阳钼业合作开发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将碳足迹报告通过率从 65% 提升至 98%,这一突破性进展直接回应了欧盟《新电池法》对供应链尽职调查的要求。该系统以洛阳钼业刚果(金)锂矿为起点,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矿石开采、运输、精炼等环节的碳数据,再结合蜂巢能源电池生产过程的能耗信息,形成完整的碳数据流。

技术实现上,系统采用 Hyperledger Fabric 联盟链架构,每个数据节点包含 GPS 定位、设备 ID、操作时间等元数据,确保数据来源可验证。在欧盟委员会的突击检查中,该系统成功追溯到某批次电池中钴元素的具体矿脉,并证明其开采过程符合欧盟《冲突矿产条例》。这种透明度提升使蜂巢能源在欧洲市场的碳关税成本降低 23%,同时获得大众汽车集团的优先供应商资格。

2. 技术突破与行业示范效应

区块链溯源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合规层面,更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绿色转型。洛阳钼业通过该系统优化采矿工艺,使锂矿开采阶段的碳排放降低 15%;蜂巢能源则利用数据优化电池设计,将正极材料生产的能耗降低 12%。这种 "数据反哺生产" 的模式,被欧盟电池联盟(European Battery Alliance)列为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案例。

目前该系统已接入全球 12 个锂矿、3 个正极材料厂和 5 个电池生产基地,计划 2026 年前覆盖欧洲 80% 的动力电池供应链。其数据接口兼容欧盟电池护照标准,未来可直接向监管机构提交合规报告。

三、电池回收:从成本中心到价值枢纽

编辑

1. 比亚迪 ×Duesenfeld:EPR 合规的范本实践

比亚迪欧洲分公司与德国 Duesenfeld 合作建立的电池回收网点,因其 "70% 费用承担 + 全流程透明" 模式,被欧盟环境署列为 EPR 注册范本。Duesenfeld 采用其专利的 LitoRec 低温回收技术,通过机械破碎和湿法冶金结合,实现了 NCM 三元材料中 90% 以上的金属回收率,电解液回收率更是高达 95%。这种技术优势使比亚迪的回收网点在满足欧盟 2027 年 50% 锂回收率要求的同时,每吨废旧电池的处理成本降低至传统火法工艺的 60%。

回收网络的布局策略同样值得关注。比亚迪在德国慕尼黑、法国巴黎等核心城市设立一级回收中心,负责电池包拆解和初步处理;在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建立二级回收基地,进行材料再生和精炼。这种 "前端拆解 - 后端再生" 的模式,使电池回收周期从行业平均的 120 天缩短至 45 天,同时降低了跨境运输的碳排放。

2. 回收网络的经济与环境双重效益

通过承担 70% 的回收处理费用,比亚迪构建了 "生产者 - 消费者 - 回收商" 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德国市场,消费者每回收 1kWh 废旧电池可获得 15 欧元补贴,而比亚迪通过再生材料销售和碳信用交易,每吨废旧电池可创造 2300 欧元的收益。这种模式使比亚迪在欧洲的电池回收率达到 85%,远超欧盟要求的 65% 目标。

更重要的是,回收网络的建立强化了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品牌形象。其回收网点获得德国蓝天使认证(Blue Angel),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电池企业。欧盟委员会在 2025 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特别指出,比亚迪的回收模式为其他企业提供了 "合规性与经济性平衡" 的解决方案。

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其从被动适应国际规则向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转变。宁德时代的 AR 资质、亿纬锂能的碳足迹联盟、蜂巢能源的区块链系统、比亚迪的回收网络,共同构成了应对欧盟《新电池法》的 "中国方案"。这些举措不仅帮助企业突破绿色壁垒,更在电池护照、碳足迹核算、回收技术等领域形成了中国标准。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