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闻说 > 企业 >

首条“沙戈荒”特高压贯通,电池行业迎来千万千瓦级储能刚需!

月20日,宁夏中卫市中宁换流站与湖南衡阳换流站同步亮起运行指示灯,标志着我国首条“沙戈荒”新能源特高压——宁夏—湖南±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产。这条横跨6省、全长1616公里的电力“高速公路”,每年可将36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从西部戈壁滩输送到中部工业重镇,其中新能源电量占比超过50%。

 

在湖南衡阳换流站内,近两层楼高的换流变压器发出低沉的运行声,电流正以0.0054秒的速度穿越1600公里,将宁夏戈壁滩上的风光资源转化为点亮湖南千家万户的绿色电能。

 

特高压工程在宁夏中卫和湖南衡阳同步启动送电按钮,1600公里外的戈壁滩上,风机叶片转动投下的阴影,正悄然改变中国电池产业的竞争规则。

 

沙戈荒的能源引燃储能市场爆发

 

“沙戈荒”——这个由沙漠、戈壁、荒漠构成的特殊地理概念,正成为中国新能源战略的主战场。这里蕴藏着全国60%以上的风光资源,却也面临着开发条件恶劣、输送距离遥远、电网结构薄弱的天然困境。

 

“宁电入湘”工程作为破局之作,配套电源装机达1764万千瓦,其中风电400万千瓦、光伏900万千瓦,新能源占比突破70%。如此大规模的新能源装机,给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家电网特高压事业部主任师王劲强调,该工程将新能源作为外送电力的“绝对主力”进行规划和建设,为沙戈荒基地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关键支撑。沙戈荒特高压的贯通,直接触发了电池行业的千万千瓦级储能刚需。

 

在新疆天山北麓戈壁基地这个沙戈荒项目的“样板间”,1420万千瓦电源配置中,风电光伏装机达1020万千瓦,并配套建设了120万千瓦/480万千瓦时的电化学储能系统。这是当前沙戈荒项目的标准配置模式。

 

按照行标《新能源基地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要求,沙戈荒项目需满足新能源利用率不低于90%的硬指标。国网宁夏电力研究院测算显示,配套储能可将新能源利用率提升2.88个百分点,但当配储规模超过200万千瓦(4小时)后,边际效益将明显递减。

 

业内专家分析,“宁电入湘”工程配套新能源1300万千瓦,若按10%-20%的行业标准配储比例计算,仅此一个项目就将产生130-260万千瓦的储能需求。而国家能源局规划显示,到2030年我国沙戈荒外送新能源装机将达3.15亿千瓦,按10%配储测算,将催生3150万千瓦的储能市场增量。

 

技术路线的分化演进

 

面对沙戈荒项目的特殊需求,电池技术路线正在发生明显分化。

 

在新疆哈密“沙戈荒”光伏光热一体化实证基地,大唐集团启动了包含100余种测试方案的技术验证。当前沙戈荒项目储能配置中,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势和建设周期短的特点,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

 

但新的变量正在出现。宁夏—湖南工程配套的900万千瓦光伏与400万千瓦风电组合,对长时储能提出更高要求。新疆基地配套的20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以及河南信阳在建的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都在探索4小时以上储能解决方案。

 

“在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单一技术路线已无法满足所有需求”,一位参与天山北麓项目的工程师指出。该基地通过“风光火热储一体化”智能调度系统,将弃电率成功控制在3%以下。这要求电池管理系统(BMS)具备高精度预测与快速响应能力,推动电池企业与电网公司联合开发新一代智能调控平台。

 

产业链的区域重构

 

特高压工程正悄然改变电池产业的区域布局。“宁电入湘”工程在湖南本土采购设备达12.4亿元,其中特变电工衡阳公司一家就提供了33台变压器。这种区域协作模式正向下游储能领域延伸。

 

在宁夏,工程拉动当地投资超过700亿元,有效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新疆哈密因沙戈荒基地建设,已形成“风光火储”产业集群,创造就业岗位1.2万个。这些西部能源基地,正成为电池企业布局区域化生产的战略要地。

 

但挑战也随之而来。沙戈荒项目多位于偏远地区,锂电回收产业链薄弱。大规模配储带来的锂资源需求激增,可能推高运输与维护成本。业内专家指出,这正倒逼企业加快构建区域性循环经济体系。

 

政策驱动的双刃剑

 

政策在推动沙戈荒建设的同时,也给电池行业带来双重影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将其定位为新能源发展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1.5万亿元,同比增长21.6%,新增投资不断“向绿向新”聚集。

 

但六部门近期召开的光伏产业座谈会,要求遏制低价倾销、虚标功率等行为。这种政策导向正传导至储能领域,加剧行业洗牌。另一方面,新能源利用率强制要求(≥90%)正倒逼配储标准化,推动行业从无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国家电网报指出,未来需推动送受端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协商电价,通过输电通道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基础电量和送电曲线。这种机制创新将为配套储能项目提供更稳定的收益预期。

 

工程带来的改变已超出电力系统本身。在重庆,哈密—特高压工程每年输送的360亿千瓦时电力,正支撑着两江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的24小时运转。

 

在湖南衡阳特变电工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加紧生产下一批变压器订单,这些设备即将发往甘肃沙漠腹地的光伏基地。

 

电池企业技术总监们开始频繁出现在西北戈壁滩的工程项目部,他们的记事本上写满数字:480万千瓦时的储能容量需求,4小时的持续放电要求,零下30摄氏度的极端工况条件。中国电池产业的市场规则,正在1600公里特高压线路的电流声中悄然改写。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