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原创 >

碳酸锂期货暴跌 8%:供应预期逆转下的市场情绪地震

一、市场动态:单日暴跌 8% 的背后逻辑

2025 年 8 月 20 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碳酸锂主力合约(2511)单日暴跌 8%,收于 80980 元 / 吨,创近三个月最大跌幅。这一剧烈波动彻底逆转了此前因宁德时代枧下窝矿区停产传闻引发的上涨行情 ——8 月 11 日该合约曾以涨停收盘(涨幅 8%),价格触及 89500 元 / 吨的阶段性高点。市场情绪从 “供应紧张” 转向 “过剩担忧” 的戏剧性转变,本质上是多重信息冲击下的预期重构。

 

1. 价格波动的量化表现
从技术面看,此次暴跌形成 “乌云盖顶” 形态:当日开盘价 82000 元 / 吨即较前一日结算价下跌 6.3%,随后空头持续增仓打压,最低触及 79800 元 / 吨,最终成交量达 55748 手,持仓量减少 7009 手,显示多头主动离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跌幅超过 2025 年 4 月 18 日的 6.2% 下跌,成为自 5 月 23 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2. 市场情绪的极端切换
此前支撑价格上涨的核心逻辑是供应收缩预期。8 月 11 日宁德时代确认枧下窝矿区因采矿权证问题停产,叠加青海盐湖提锂企业进入检修期,市场担忧国内碳酸锂月度产量将减少 8%(约 5000-6000 吨 LCE)。但仅仅 9 天后,江特电机公告宜春银锂(年产 3 万吨碳酸锂)复产,叠加市场传闻 “澳洲锂精矿转运中国”“宁德时代矿区复产”,直接打破了供应收紧的共识。这种 “预期 - 证伪 - 再预期” 的循环,导致期货价格在 10 个交易日内振幅达 21.4%(73000-89500 元 / 吨)。

 

3. 资金博弈的显性化
期货市场的资金动向揭示了情绪驱动特征。8 月 19 日主力合约持仓量为 414097 手,较前一日减少 7009 手,而成交量激增 38% 至 734929 手,显示空头主力通过集中抛售打压价格。国海证券指出,当前碳酸锂期货价格波动更多是资金博弈结果,而非基本面实质变化。这种特征在 8 月 20 日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日仓单数量仅增加 60 手至 23615 手,但价格跌幅却创季度新高。

 

二、供应端:复产潮与传闻扰动的共振效应

 

此次暴跌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供应端的多重扰动,三大因素形成 “组合拳” 冲击市场预期。

 

1. 江特电机复产:产能释放的确定性信号
宜春银锂的复产具有标志性意义。作为宜春市锂云母提锂的重要企业,其年产 3 万吨碳酸锂的产能占宜春市总产能的约 15%(2024 年宜春市碳酸锂产量约 20 万吨)。该公司自 7 月 22 日起停产检修,此次复产不仅直接增加市场供应,更释放出地方政府对锂云母开采政策松动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宜春银锂采用 “锂云母硫酸盐焙烧法”,其完全成本约 6.8 万元 / 吨,低于当前期货价格,具备较强的复产动力。

 

2. 宁德时代矿区复产传闻的连锁反应
尽管宁德时代官方未正式确认,但市场传闻其枧下窝矿区已于近期恢复开采。该矿区一期年产 4.2 万吨碳酸锂,占宁德时代自有锂资源供应的 35%。若传闻属实,将缓解其对江西龙蟠时代、万载时代等冶炼厂的原料制约。据业内人士透露,龙蟠时代早在 2024 年四季度已通过外购锂矿恢复生产,而万载时代近期也开始调试设备。这种 “矿区 - 冶炼厂” 的联动复产,可能使宁德时代月产能恢复至 1.2 万吨以上,较停产期间增加 40%。

 

3. 澳洲锂矿供应的潜在增量
市场传闻 “澳洲锂精矿转运中国” 虽未获官方数据支持,但 Mysteel 数据显示,2025 年 3-4 月澳洲发运至中国的锂精矿量已从 5.3 万吨回升至 8.2 万吨。尽管 8 月数据尚未公布,但随着 Greenbushes 矿山技改完成(年产能提升至 120 万吨锂精矿),以及 Pilgangoora 锂矿重启,市场对四季度进口量增加的预期升温。按 6% 品位锂精矿价格 1040 美元 / 吨计算,若月度进口量增加 2 万吨,可折算增加碳酸锂供应约 1.2 万吨。

 

三、行业影响:过剩阴霾与结构性机会并存

 

此次暴跌不仅是短期价格波动,更折射出碳酸锂行业的深层矛盾,其影响将渗透至产业链各环节。

 

1. 价格体系的重构压力
当前碳酸锂期货价格已接近盐湖提锂成本线(3.5 万 - 5 万元 / 吨),但显著高于锂云母提锂的现金成本(6.5 万 - 12 万元 / 吨)。这种成本倒挂可能引发新一轮产能出清:江西锂云母企业开工率已从 7 月的 55% 降至 40%,若价格持续低于 6.5 万元 / 吨,将有超 30% 产能被迫关停。与此同时,盐湖提锂企业(如青海盐湖股份)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其碳酸锂完全成本约 4.8 万元 / 吨,当前价格下毛利率不足 40%,较 2024 年下降 25 个百分点。

 

2. 产业链博弈的格局变化
上游锂矿企业面临库存压力。截至 8 月 14 日,国内碳酸锂社会库存为 14.23 万吨,较 7 月环比增加 12%,其中冶炼厂库存占比达 60%。中游正极材料企业则采取 “低库存 + 长单锁价” 策略,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头部企业的原料库存周期已从 45 天缩短至 30 天,采购价普遍锁定在 7.5 万 - 8 万元 / 吨。下游电池厂受益于成本下降,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碳酸锂采购价较 7 月下降 12%,但储能电池的降价压力同步传导至电芯环节,磷酸铁锂电芯价格跌至 0.48 元 / Wh,创 2023 年以来新低。

 

3.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变量
政策层面,欧盟《新电池法》对碳足迹的要求(低于 60kg CO₂/kWh)可能延缓中国碳酸锂出口。而国内 “反内卷” 政策(如国储收储 3 万吨)尚未落地,市场对政策托底的预期减弱。资本层面,锂矿板块股价与期货价格形成负相关:8 月 20 日赣锋锂业、天齐锂业分别下跌 4.2%、3.8%,而电池板块逆势上涨,宁德时代收涨 1.5%,反映出资金从资源端向制造端的转移。

 

四、未来展望:过剩周期下的生存法则

 

1. 短期波动与中期趋势的背离
尽管短期情绪主导市场,但中长期过剩格局未改。据雪球测算,2025 年全球碳酸锂供需过剩约 5 万吨 LCE,社会库存需降至 12 万吨以下才能实现再平衡。国元期货、新湖期货等机构认为,当前价格反弹空间有限,建议投资者采取 “反弹做空” 策略,目标价下看 7.5 万元 / 吨。

 

2. 技术替代与资源争夺的持久战
钠电池对低端碳酸锂需求的替代效应逐步显现。中科海钠、宁德时代的钠电池已在储能、两轮车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2025 年预计替代 16 万吨 LCE 需求。与此同时,资源争夺从锂矿扩展至盐湖:宁德时代与智利 SQM 合作开发 Atacama 盐湖,赣锋锂业入股阿根廷 Maricunga 盐湖,试图锁定低成本锂资源。

 

3. 行业洗牌的临界点
未来 6-12 个月将是锂行业的关键窗口期。若碳酸锂价格持续低于 7 万元 / 吨,国内锂云母产能将减产超 50%,澳洲 Greenbushes、Pilgangoora 等矿山的高成本产能也可能关停。具备资源 - 冶炼 - 回收一体化能力的企业(如宁德时代、赣锋锂业)将更具抗风险能力,而单纯依赖锂矿开采的企业可能面临被整合的命运。

 

这场由复产传闻引发的期货暴跌,本质上是碳酸锂行业从 “周期驱动” 向 “技术驱动” 转型的缩影。在过剩阴霾下,企业的生存法则已从 “量的扩张” 转向 “质的提升”—— 谁能率先突破锂云母提锂成本瓶颈,谁能在钠电池替代浪潮中抢占先机,谁就能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胜出。正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所言:“锂价波动是暂时的,技术创新才是永恒的护城河。” 这种变革,正在以宜春银锂的复产和澳洲锂矿的传闻为导火索,加速重塑全球锂产业链的权力格局。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