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数说 > 电池 >

四川动力电池回收新规满三月

一、政策机制创新:构建 "区域中心 + 网点" 闭环体系

 

2025 年 6 月 1 日,全国首个省级动力电池回收专项规范《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三个月来已构建起 "区域中心 + 服务网点" 的层级回收网络,有效破解了此前行业普遍存在的 "散、乱、低" 困境。作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140.2 万辆(2024 年底数据)的汽车大省,四川曾面临严峻的回收难题 —— 过去 80% 的废旧动力电池流向广东、河南等地,本地正规回收企业普遍 "吃不饱",而小作坊非法拆解导致的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办法》的制度突破在于确立 "应收尽收、就近回收、就近利用" 的目标,通过 "区域中心 + 网点" 模式实现精准管控。在成都、绵阳、南充等产业集中区建立的区域中心,作为集回收、储运、检测、拆解于一体的综合体,承担着 "心脏" 功能。以金堂县区域中心为例,其整合长虹润天能源等企业资源,配备专业拆解线和电池健康检测设备,可实现日均 500 组电池的规范处理。而在 700 个中心镇布局的回收网点,则依托县域商业体系,将回收触角延伸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高的社区和维修网点,形成 "15 分钟回收圈"。

 

这种制度设计巧妙衔接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车企、电池企业必须自建或委托建设回收网点,并将动力电池编码、流向等信息录入国家溯源平台。政策实施后,四川正规回收渠道的电池接收量环比增长 120%,过去困扰行业的 "回收无门" 与 "无处交投" 矛盾得到根本性缓解。正如四川省经信厅副厅长曾吉明所言,这套体系通过 "企业化运行 + 政府监管" 的双重保障,既确保了市场活力,又守住了环保底线。

 

二、资源循环升级:产能利用率与回收率双突破

 

政策红利正快速转化为资源循环效能。实施三个月后,四川梯次利用企业产能利用率从政策实施前的不足 50% 跃升至 75%,长虹润天能源等两家省级规范企业的 200MWh 梯次电池生产线已实现满负荷运转,产出的储能电池模块成功应用于四川电网的调峰项目。这一转变源于回收量的稳定供给 —— 区域中心通过集中收储,使企业获得持续原料来源,破解了过去 "饥一顿饱一顿" 的生产困境。

 

在材料再生领域,自贡同发荣、四川赣锋锂业等企业的湿法冶金生产线创造了锂、钴、镍综合回收率超 98% 的行业标杆。技术团队采用太原理工大学研发的分子筛离子交换技术,在 5 分钟内即可实现钴离子 95% 以上的选择性分离,而锂离子则完整保留于溶液中,这种精准分离工艺使贵金属损耗率控制在 2% 以内。四川蜀矿环锂科技的三元锂再生线更是实现 "变废为宝",每年可从 5 万吨废旧电池中提取 1.2 万吨碳酸锂当量,相当于减少 150 平方公里锂矿开采。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对梯次利用与再生利用实施分类管理:梯次利用产品需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主要用于储能电站、低速电动车等场景;再生利用则重点控制污染排放,要求废水、废气处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运行。这种精细化管理使四川回收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环保达标率保持 100%,彻底改变了公众对回收行业 "高污染" 的刻板印象。

 

三、产业生态重构:从 "外流散收" 到 "闭环循环"

 

动力电池回收正在重塑四川锂电产业格局。过去三个月,省内废旧电池本地化处理率从 20% 提升至 65%,宜宾、成都等锂电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原料 - 制造 - 回收 - 再生" 的全生命周期闭环。在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园区,宁德时代四川基地产生的废电池直接输送至隔壁的回收车间,经拆解提炼后,再生材料重新用于电池生产,物流成本降低 40%,碳排放量减少 35%。

 

政策激励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四川省对新能源公交车更换动力电池给予每车 4.2 万元补贴,明确要求更换的旧电池必须交售给规范回收企业。这一政策推动成都、绵阳等市的公交集团建立 "以旧换新" 台账,仅成都公交就移交退役电池 2300 余组,带动专业回收量增长 80%。财政杠杆还撬动了社会资本投入,赣锋锂业、蜀矿环锂等企业在达州、遂宁新建的再生利用项目总投资超 15 亿元,预计 2026 年投产后将新增 10 万吨再生电池材料产能。

 

这种产业重构带来显著的资源安全效益。按当前 98% 的回收率计算,四川每年可从废旧电池中回收锂资源约 8000 吨,相当于 20 个中型锂矿的年产量,能满足省内 15% 的动力电池原料需求。中国工程院吴锋院士团队评估认为,四川模式通过 "制度规范 + 技术创新 + 产业协同" 的三重保障,为破解动力电池回收的 "规模陷阱" 提供了可复制的省级方案。随着后续 700 个中心镇网点全面建成,四川有望在 2026 年实现废旧动力电池 100% 规范回收,真正打造锂电产业的 "绿色闭环"。

 

从政策实施三个月的成效来看,四川不仅实现了回收量与利用率的双提升,更通过制度创新重新定义了动力电池循环经济的运行规则。当区域中心的检测数据与车企的生产信息实时互通,当再生材料的纯度达到原生材料标准,这条从退役电池到新电池的 "重生之路",正成为四川建设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