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原创 >

洞察行业趋势!杨清雨解析《2025 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白皮书》,拆解政策、市场与技术破局路径

在 2025 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峰会现场,北京绿色智慧能源技术研究院行业研究员杨清雨先生代表团队发布《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白皮书(2025 版)》。这份凝聚众多行业专家心血的报告,围绕 “政策、行业市场、海外布局、技术” 四大核心维度,系统梳理全球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现状与趋势,为企业应对内卷、拓展海外、技术创新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指南,成为峰会现场聚焦的 “行业风向标”。

白皮书编制背景:直面行业痛点,锚定全球视野

杨清雨在演讲中指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正处于 “国内内卷加剧、海外布局起步” 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国内企业数量激增、新增产能爆发,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尝试出海拓展回收渠道,却面临海外政策法规复杂、环保审批严苛、供应链协作难等多重挑战。

“正是基于这样的行业背景,我们整合了国内外政策、市场数据、海外布局案例及技术突破,编制了这份覆盖全产业链的白皮书,希望为企业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的决策依据。” 杨清雨强调,白皮书的 “全球视角” 不仅限于数据汇总,更聚焦 “中国企业如何参与全球电池回收网络构建” 这一核心命题。

政策解读:新版白名单 “严标准” 与黑粉出口 “新机遇”

政策是行业发展的 “指挥棒”,杨清雨重点拆解了国内两大核心政策及海外政策差异,为企业合规发展划清重点。

国内政策:进入 “法规 + 标准化 + 责任压实” 新阶段

新版白名单(第三版):严管 “小散乱”,锚定绿色转型

作为行业最关注的政策,第三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较前两版有显著升级,核心变化集中在 4大维度:

明确规模要求:首次对企业注册资金、实缴资金、梯次利用及再生产能提出量化标准,从源头遏制 “小作坊式” 企业,缓解产能过剩;

新增绿色指标:要求再生利用企业控制碳酸锂单位能耗,这是此前政策未提及的内容,直接呼应 “双碳” 目标,倒逼企业升级低碳工艺;

细化梯次利用规则:明确梯次利用产品营收占比需超 60%(主业必须为梯次利用),且严禁用于电动自行车(契合国家电动自行车安全专项整治),同时要求企业构建全流程溯源体系,承担后续回收责任;

强化研发与人才要求:规定企业年度研发投入不低于 3%,并需开展 “废旧电池处理处置师” 等职业培训(该工种已纳入国家职业大典),推动行业专业化发展。

 

黑粉出口政策:长期利好全球布局,短期挑战待破

2025 年 6 月环保部、海关联合发布的黑粉出口政策,被杨清雨视为 “中国引导构建全球电池回收网络的开端”:通过引进海外优质黑粉,既能补充国内原材料缺口,也为企业出海布局提供政策支撑。但短期仍面临三重挑战:

回收量不足:欧美等发达地区年退役电池约 50 万吨,远难填补国内 400 多万吨规范产能的 “缺口”;

指标与成本压力:海外黑粉水溶性氟含量等指标难达国内标准,需提前处理增加成本,且当前黑粉进口价(约 10 万元 / 吨)高于原生矿成本(5-6 万元 / 吨),经济性不足;

供应链不稳定:欧盟虽开放出口,但美国受关税影响,全球供应链仍存不确定性。

 

海外政策:区域差异显著,东南亚成 “新兴蓝海”

杨清雨梳理了主要经济体政策特点:

欧盟以《电池法》为核心,强制要求回收量与碳足迹核算,管控全产业链;

美国依赖地方立法与财政补贴,推动企业自主回收;

日韩由车企主导回收责任,联合电池企业构建闭环;

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尼等)政策鼓励性强,新能源汽车与电池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布局的 “潜力市场”。

行业市场:磷酸铁锂主导回收,产能向中西部渗透

基于白皮书数据,杨清雨揭示了当前行业市场的四大核心特征:

回收量稳步增长,磷酸铁锂成主流

2024 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量达 75 万吨,2025 年上半年已近 40 万吨,预计全年将超 90 万吨;回收结构从 “三元与铁锂并驾齐驱” 转向 “磷酸铁锂主导”,如何高效回收磷酸铁锂、处理铁磷副产物,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产能扩张迅猛,过剩与 “小散乱” 并存

2025 年上半年国内新增回收项目近 80 个,涉及梯次利用、预处理、再生利用等全环节,新增产能达 160-170 万吨,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同时,约 50% 产能集中在预处理企业,单厂规模小、分布散,“小散乱” 问题仍需监管与行业协同破解。

梯次利用企业锐减,政策与市场双重挤压

此前白名单中梯次利用企业与再生利用企业比例近 2:1,但 2025 年上半年新增梯次项目不足 1/4。杨清雨分析,这既受政策严管(如电动自行车禁用、营收占比要求)影响,也因新电池产能上升、材料价格下降,挤压了梯次电池的市场空间。

产能分布 “西移”,契合汽车保有量变化

广东、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仍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全国共 3140 万辆)前列,但四川、内蒙古等中西部地区保有量逐步提升,带动回收产能向中西部渗透,形成 “贴近市场、降低物流成本” 的布局趋势。

 

海外布局:大企业的 “必然选择”,合规与本地化是关键

面对国内内卷,杨清雨指出 “海外布局已成为大企业的必然路径”:目前头部企业已向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地区发力,核心目标是拓展回收市场、构建多元化产业链。

但出海并非坦途,企业需应对三大挑战:

合规与审批:海外环保要求严、审批流程长,尤其是欧盟;

建设与用工:海外项目建设周期久,当地劳工政策复杂(如欧洲工会监管严格);

供应链协同:需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整合回收渠道。

对此,白皮书给出应对建议:优先采用 “合资合作 + 本地化用工” 模式,主动参与当地法规建设,降低合规风险与运营成本。

技术趋势:多元化、低成本、绿色化、智能化成核心方向

技术创新是破解行业痛点的 “核心钥匙”,杨清雨在白皮书中总结了当前技术发展的四大趋势:

技术多元化:湿法冶金、火法冶金、材料直接再生技术并行发展,同时针对钠电池、固态电池的回收技术已启动预研,提前布局未来电池类型;

低成本与绿色化:材料价格低位运行倒逼企业研发低成本工艺,同时低碳技术(如低温干燥、电解液回收)成为重点,满足国内外碳合规要求;

智能化升级:预处理环节引入 “ AI 图像识别 + 柔性拆解机器人”,实现多类型电池高效拆解;再生环节通过数字化管控提升回收率;

梯次利用技术突破:聚焦电池健康状态(SOH)精准评估、一致性筛选,以及 BMS 智能控制,解决梯次电池 “安全性差、寿命短” 问题。

 

白皮书价值:为行业提供 “全链条解决方案”

杨清雨在演讲尾声强调,《2025 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白皮书》不仅是数据与案例的汇总,更包含对产业趋势的预判与实操建议:从政策合规要点、海外布局路径,到技术选型指南、市场风险提示,覆盖企业从 “生存” 到 “发展” 的全需求。

“希望这份白皮书能为行业同仁梳理思路、规避风险,助力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从‘规模化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全球循环经济中占据主动。” 杨清雨表示。

目前,该白皮书已开放获取渠道,成为企业制定战略、政府出台政策、科研机构开展研究的重要参考,为全球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协同发展注入 “中国智慧”。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