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闻说 >

112亿超级电池工厂!塔塔集团的电池帝国野心

当印度塔塔集团旗下电池子公司 Agratas Energy 的代表团密集走访 JEIL M&S、Wonik P&E 等韩国电池设备企业,并向部分厂商抛出意向书时,这家印度商业巨头筹谋多年的电池产业蓝图正从纸面加速落地。从印度萨南德 40GWh 工厂的设备招标倒计时,到英国 40 亿英镑超级工厂的筹建,再到潜在的分拆上市计划,塔塔集团正以 “双基地、双供应链、双市场” 的战略架构,试图在全球动力电池产业中抢占一席之地。这场横跨亚、欧大陆的产业布局,既是塔塔汽车电动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全球电池产业链格局重构的生动注脚。

 

一、双基地落地:锚定本土与欧洲的产能支点

 

塔塔集团的电池产能布局呈现出鲜明的 “双核心” 特征,两大基地分别承载着服务本土市场与支撑全球高端品牌的战略使命。

 

在印度本土,萨南德工厂的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这座投资 15.8 亿美元的工厂规划年产能 40GWh,分两期推进,目标 2026 年底实现接近量产的 C 样交付。这一产能规模远超印度当前电池产能总和 —— 截至 2024 年三季度,印度本土电池产能仅 13.2GW,且技术储备薄弱,难以匹配组件端 65.8GW 的产能需求。萨南德工厂的落地将直接填补印度高端动力电池产能的空白,为塔塔汽车的电动化目标提供核心支撑:塔塔汽车计划 2027 财年将电动汽车占比提升至 20%,2030 财年突破 30%,未来五年更是计划投入 3500 亿卢比巩固市场地位。按照一辆电动车搭载 50kWh 电池计算,40GWh 产能可满足 80 万辆电动车的需求,足以覆盖塔塔汽车未来十年的电动化增量。

 

在欧洲,塔塔集团的布局则精准对接高端市场。2023 年宣布投资 40 亿英镑建设的英国超级工厂,不仅是其海外首个电池基地,更获得英国政府 5 亿英镑援助及能源网络升级支持。这座年产能 40GWh 的工厂将主要供应捷豹路虎,后者计划 2030 年实现 60% 车型电动化,未来五年推出 6 款纯电车型。根据规划,该工厂可满足 50 万辆电动车的电池需求,恰好匹配捷豹路虎的产能规划 —— 其哈利伍德工厂已完成改造,可兼容燃油、混动与纯电车型生产。值得注意的是,捷豹路虎新一代星脉车型将搭载基于该厂电池的 800V 高压系统,标志着塔塔电池技术将直接服务于高端产品矩阵。

 

两大基地的协同布局,使塔塔集团形成了 “低成本本土制造 + 高端欧洲供应” 的双重能力。印度工厂依托本土劳动力与政策优势,可支撑塔塔汽车在印度市场的成本竞争力;英国工厂则凭借靠近主机厂的地理优势与技术背书,保障捷豹路虎的高端化转型。这种 “双轨并行” 模式,既规避了单一市场波动风险,又为全球扩张奠定了产能基础。

 

二、供应链博弈:中韩设备商的 “价” 与 “质” 之争

 

产能落地的核心瓶颈在于设备采购,而 Agratas 的韩国之行,本质上是一场围绕 “技术可靠性” 与 “成本控制” 的供应链博弈。塔塔集团采取的 “中韩双线谈判” 策略,折射出全球电池设备市场的竞争格局。

 

韩国设备商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成熟度与高端市场适配性。以 Wonik P&E、SFA 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在涂布机、卷绕机等核心设备领域积累深厚,其设备精度与自动化水平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对于缺乏电池生产经验的 Agratas 而言,韩国设备的稳定性可降低量产风险 —— 尤其是其团队吸纳了 Northvolt 前员工,而 Northvolt 因产能不达标与设备商产生的赔偿纠纷,更让 Agratas 对设备可靠性提出严苛要求。韩国设备商若能入驻印度工厂,还可凭借 “先发优势” 抢占后续英国工厂订单,这种长期收益预期成为其谈判筹码。

 

中国设备商则以性价比与服务响应能力形成差异化竞争。尽管部分高端精密部件仍依赖进口,但中国设备商已能提供锂电池生产全流程主要设备,且价格仅为日韩设备的 60%-70%。更关键的是,中国设备商可提供快速本地化服务,故障响应速度较韩国企业快 3-5 倍,这对于赶工期的萨南德工厂至关重要。此外,中国设备商在磷酸铁锂技术路线上的设备适配性更强,而该路线因成本优势正成为印度市场的主流选择 —— 印度政府 FAME 2 计划重点扶持的商用电动车,对电池成本敏感度远高于能量密度要求。

 

Agratas 的谈判策略则凸显了 “以竞争压成本” 的思路。一方面,它利用中国设备商的低价优势迫使韩国企业让步,导致 “很多韩国企业在听到中国价格时面露难色”;另一方面,它又以韩国设备的技术优势牵制中国企业,同时提出包含产量保证、质量赔偿在内的严苛条款 —— 这些条款显然受到 Northvolt 过往经验的影响。这种 “左右逢源” 的策略,使 Agratas 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取得突破,部分韩国企业已收到意向书。

 

供应链选择的背后,还隐藏着印度政府的本地化政策考量。印度《促进电动乘用车制造计划》要求企业 5 年内实现 50% 的国内附加值,且对不同附加值产品实施梯度关税 —— 零部件关税远低于成品电池。这意味着 Agratas 若采购中韩设备,需同步推动设备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而韩国设备商在技术转让上的保守态度,可能成为其最终签约的障碍。相比之下,中国设备商更愿意通过技术合作培育本土供应链,这种灵活性或成为后续谈判的关键变量。

 

三、技术路径:从 “拿来主义” 到自主可控的过渡

 

对于从未涉足电池制造的塔塔集团而言,技术能力构建是比产能落地更艰巨的挑战。其采取的 “外部合作 + 自主研发” 双路径,展现了后发企业的务实策略。

初期技术积累高度依赖外部合作。2019 年与国轩高科成立的合资公司,为塔塔集团打开了电池技术的 “入门通道”—— 该合资公司专注于电池模块、Pack 及 BMS 系统,使塔塔汽车快速掌握了电池应用层面的核心能力。在英国工厂项目中,塔塔曾与远景动力洽谈深度合作,计划借助其桑德兰工厂的产能填补投产前的供应缺口,并获取技术支持。尽管后续合作进展未公开,但这种 “技术借力” 模式,可帮助塔塔缩短研发周期,快速切入量产阶段。

 

自主研发则聚焦于长期技术掌控。Agratas 已组建由国际人才领衔的研发团队,重点攻关适合印度气候条件的电池技术 —— 印度国家研究院(NITI Aayog)明确提出,需针对本土高温环境优化电池耐温性与循环寿命。从设备采购偏好来看,塔塔可能优先布局磷酸铁锂技术路线:该路线成本较三元锂低 30%,且热稳定性更适应印度气候,同时可兼容中国设备商的成熟产能。此外,塔塔集团还在探索电池回收等配套技术,试图构建 “生产 - 使用 - 回收” 的闭环生态。

 

技术路线的选择直接影响供应链布局。若最终确定磷酸铁锂路线,中国设备商与材料商的合作权重将显著提升 —— 中国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均超过 70%。若未来向高压快充或固态电池升级,韩国企业在高镍三元、硫化物电解质设备上的技术储备将更具吸引力。这种 “弹性技术路线”,使塔塔集团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供应链策略。

 

四、资本运作:分拆上市背后的扩张野心

 

产能与技术布局的背后,是塔塔集团通过资本运作加速电池业务发展的深层考量。筹划分拆 Agratas 上市的计划,既是融资手段,更是完善公司治理、对接全球资本的战略安排。

 

分拆上市将为产能扩张注入资金活水。Agratas 估值预计达 50-100 亿美元,若按中间值 75 亿美元计算,上市可募集资金 15-20 亿美元,相当于萨南德工厂投资的 1.2 倍。这些资金可用于二期产能建设、研发投入及海外工厂筹备,缓解 “双基地” 建设带来的资金压力。此前,Agratas 已通过绿色贷款筹集 5 亿美元,分拆上市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对集团内部资金的依赖。

 

更重要的是,独立上市可提升 Agratas 的市场化程度与国际认可度。作为塔塔集团旗下首个独立上市的新能源业务板块,Agratas 将获得更灵活的经营自主权,便于引入战略投资者与技术合作伙伴。对于捷豹路虎等高端客户而言,电池供应商的独立上市意味着更稳定的供应链保障与透明的财务状况,有助于深化合作关系。此外,上市后的市值管理压力,也将倒逼 Agratas 提升运营效率,加速技术迭代。

 

从行业对标来看,Agratas 的估值处于合理区间。Northvolt 在未实现盈利时估值已达 120 亿美元,而 Agratas 凭借 80GWh 规划产能(印度 40GWh + 英国 40GWh)与明确的客户订单,50-100 亿美元估值具备支撑 —— 按单位产能估值计算,仅为 Northvolt 的 60%,存在估值洼地空间。若未来产能利用率达到 80%,Agratas 年营收可突破 100 亿美元,估值仍有提升潜力。

 

五、挑战与机遇:塔塔能否改写全球格局?

 

塔塔集团的电池布局虽气势恢宏,但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在本土市场,印度电池产业链配套薄弱 ——2024 年三季度电池进口量达 29.5GW,是本土产能的 2.2 倍,且正极、隔膜等关键材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萨南德工厂若不能带动本土供应链升级,可能陷入 “设备进口 - 材料进口 - 成本高企” 的恶性循环。在欧洲市场,英国工厂需面对宁德时代、Northvolt 等企业的直接竞争,捷豹路虎的订单能否完全消化 40GWh 产能仍存疑问。技术层面,Agratas 缺乏核心专利储备,在电池能量密度、快充效率等关键指标上尚未形成竞争力。

 

但机遇同样显著。印度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2024 年销量同比增长 115%,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 亿美元,为 Agratas 提供了广阔的本土市场。英国工厂则可借助 “脱欧” 后的贸易政策,向欧洲大陆出口电池产品,规避欧盟对中国电池的 “碳关税” 壁垒。更关键的是,全球电池产业链正呈现 “区域化” 趋势,塔塔集团的 “印度制造 + 欧洲制造” 布局,恰好契合了车企供应链本地化的需求,有望成为继中日韩企业之后的 “第四极”。

 

 

 

塔塔集团的电池产业布局,是新兴市场企业在全球新能源革命中寻求突破的缩影。它没有盲目追求技术颠覆,而是通过 “产能锚定需求、供应链双向选择、资本赋能扩张” 的务实策略,快速构建起全球竞争力。从短期来看,萨南德工厂的设备采购与量产进度将决定其能否抓住印度电动化的窗口期;从长期来看,技术研发能力与本土供应链培育将决定其能否摆脱对外部的依赖。

 

这场横跨亚、欧的产业冒险,不仅关系到塔塔集团自身的转型成败,更可能改写全球电池产业的竞争格局。若能成功整合中韩设备商的技术与成本优势,依托印、英两大市场的需求支撑,Agratas 有望在 2030 年前跻身全球动力电池企业前十,成为继宁德时代、LG 新能源、比亚迪之后的重要一极。对于全球新能源产业而言,塔塔的崛起或许意味着:动力电池的竞争,正从单一技术与成本的较量,升级为产能布局、供应链管理与资本运作的综合博弈。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