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闻说 > 政策 >

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智能出行安全隐私国际标准

2025 年 10 月 11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宣布,由我国牵头提出的《智能出行服务安全与隐私》国际标准提案,在网络安全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1/SC27)成功立项,并获得德国、法国、印度等多国支持。这一消息经央视新闻、央广财经等权威媒体同步报道,标志着全球首个聚焦智能出行领域的隐私保护国际标准正式启动制定,为快速发展的智能出行产业筑牢安全与隐私的 "全球规则基石"。

编辑

一、事件核心:全球首个专项标准填补行业空白

此次立项的《智能出行服务安全与隐私》国际标准,是针对智能出行领域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全球性专项规范,其核心价值在于首次系统性回应了 "车轮上的数据服务" 带来的行业痛点。作为网络安全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1/SC27 的立项认可,意味着该标准将成为全球智能出行安全隐私保护的重要参照。

从标准覆盖范围来看,其立足智能出行的技术路线与产业现状,实现了全场景覆盖。无论是网约车、分时租赁等出行服务,还是车载 OS、智慧停车等关联应用,均被纳入规范体系,真正做到了对智能出行全链条的安全隐私管控。这种全面性打破了以往相关标准的碎片化局限,解决了不同场景下安全要求不统一的行业难题。

标准的核心框架聚焦两大关键维度:一是明确权责边界,清晰界定驾驶员、乘客、服务提供者等所有相关方的权利与义务,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或隐私泄露时的责任推诿;二是规范数据流转,对位置信息、行程记录、支付数据等敏感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全流程制定操作规范,并针对性提出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匿名化处理等安全技术要求。这一框架直击当前智能出行领域数据滥用、隐私泄露等突出问题,为行业发展划定了安全红线。

二、立项底气:中国实践奠定全球共识基础

我国牵头的国际标准提案能够获得多国支持并成功立项,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我国智能出行产业实践积累与安全隐私保护经验的坚实基础之上,展现了 "中国方案" 的全球吸引力。

庞大的市场规模与丰富的应用场景提供了实践支撑。我国智能出行市场规模已突破 1.8 万亿元,用户规模超 6 亿人,在网约车、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形成了全球最活跃的应用生态。从滴滴出行的海量行程数据管理,到百度萝卜快跑的自动驾驶安全测试,再到智慧停车系统的城市级应用,我国企业在解决实际安全隐私问题中积累了大量鲜活案例,为标准制定提供了具象化的实践样本。

成熟的技术与管理体系构建了标准内核。在技术层面,我国企业已研发出车规级网络安全控制器、基于强化学习的隐私保护方案等核心技术,能够实现敏感数据脱敏、入侵检测等关键功能;在管理层面,《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形成了 "立法 - 监管 - 企业落实" 的完整链条,为标准提供了制度参照。这些技术经验与管理模式的融合,使我国提出的标准提案既具可操作性,又有前瞻性。

此前的国际标准化经验积累奠定了合作基础。我国在智能出行相关领域已形成标准化优势,先后牵头制定了自动驾驶测试场景词汇、智慧交通面部支付等国际标准。这些成果让国际社会看到了我国参与全球标准制定的能力与诚意,为此次提案获得德、法等技术发达国家的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深远影响:从规则输出到生态共建

《智能出行服务安全与隐私》国际标准的立项,不仅是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又一突破性进展,更将对全球智能出行产业发展产生多维度深远影响。

在国际话语权层面,标志着我国在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显著提升。长期以来,全球网络安全与数据隐私标准多由欧美国家主导,我国牵头制定该专项标准,实现了智能出行细分领域国际规则制定的 "零的突破",将国内成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更具普适性的国际规则,为全球标准体系注入 "中国智慧"。这一突破将助力我国在后续相关标准制定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在行业发展层面,为全球智能出行产业提供了统一的 "安全标尺"。当前全球智能出行领域面临数据跨境流动混乱、安全防护标准不一、隐私侵权界定模糊等问题,部分企业因合规成本过高难以开展国际业务。该标准的制定将有效破解这些难题,通过明确统一的技术要求与管理规范,降低行业合规成本,促进技术与服务的跨境流通。

在生态构建层面,推动形成开放共赢的全球智能出行安全生态。我国在标准制定中坚持 "兼容并蓄" 原则,既输出自身实践经验,也积极吸纳全球先进理念。这种开放态度将促进各国在安全技术研发、数据安全治理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助力构建全球统一的安全防护网络,让智能出行技术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标准先行是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牵头制定《智能出行服务安全与隐私》国际标准,既是对全球智能出行安全隐私问题的主动回应,更是我国从智能出行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未来,随着标准的逐步完善与落地,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智能出行产业朝着更安全、更规范、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亿万用户的出行安全与隐私权益提供坚实保障。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