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原创 >

废旧电池回收行业 2025 年全景资讯: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协同进化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退役周期,废旧电池回收已从环保议题升级为关乎资源安全与产业可持续的核心命题。2025 年,在政策加码、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容的多重驱动下,我国废旧电池回收行业正经历从粗放生长向规范高效的关键转型,以下从行业现状、政策体系、技术路径及市场格局四大维度展开解析。

编辑

一、行业现状:退役潮来袭,规模与挑战并存

我国已进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的关键窗口期。受 2018-202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峰及动力电池 8 年质保期影响,首批大规模装车电池正密集进入退役阶段。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量已突破 30 万吨,同比增长 33%;预计 2026 年退役量将达 43 吉瓦时,2030 年更是激增至 171 吉瓦时,对应市场规模将突破 3000 亿元人民币。

从回收结构看,锂离子电池已成为绝对主力。2024 年我国废电池回收行业整体处理能力达 480 万吨,其中锂离子电池处理量 320 万吨,占比 66.7%,主要来源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消费电子设备;铅酸电池与镍氢电池处理量分别为 70 万吨和 90 万吨,占比 14.6% 和 18.8%。区域分布呈现显著集群特征,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处理量合计占全国 55.2%,依托制造业基础与物流优势形成完善回收网络,其中广东省以 110 万吨的年处理量位居首位。

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重瓶颈。规范化回收率偏低是核心痛点,受 “小作坊” 高价收购冲击,三元锂电池非正规渠道报价比正规企业高出 15%,导致 2024 年我国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 25%。这些非正规回收点缺乏环保设施,拆解过程中易引发短路爆炸、电解液泄漏等问题,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污染。同时,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行导致行业盈利承压,2024 年以来多数中小企业面临营收与毛利率 “双降” 困境,仅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效应保持增长。

二、政策体系:全链条监管框架加速成型

2025 年成为废旧电池回收政策落地的 “攻坚年”,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具体实施的全层级政策体系已基本建成。2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构建 “规范、安全、高效” 的回收体系,要求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可追溯。这一纲领性文件与此前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 年本)》形成互补,从准入门槛、技术要求、环保责任等维度抬高行业标准,新规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地方层面的创新实践持续涌现。四川省于 2024 年 6 月施行全国首个省级专项管理办法,通过建设区域回收中心提供 “一站式” 服务,并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广东省则对合规企业给予每吨 500 元的财政补贴,2024 年发放补贴达 2.3 亿元,带动全国相关补贴总额超 15 亿元。国家发改委在 2025 年以旧换新政策中进一步明确,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更新补贴标准从每辆车 6 万元提高至 8 万元,同时严厉打击 “作坊式” 回收拆解行为。

标准体系建设同步提速。2025 年实施的《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GB/T 45565—2025)实现 “一池一码” 全生命周期溯源,配合已发布的 10 余项国家标准,形成覆盖通用要求、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完整标准矩阵。其中,GB/T 32151.46-2024 成为国内首个针对电池回收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标准,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三、技术路径:梯次与再生的双轨突破

行业已形成 “梯次利用 + 再生利用” 的二元技术路径,通过差异化应用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梯次利用主要针对容量 50%-80% 的退役电池,经检测、重组后用于储能电站、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等场景。但当前仍面临技术瓶颈:缺乏本征安全的系统性方案限制其在高安全要求场景的应用,且快速寿命评估技术缺失导致检测成本居高不下。不过,随着智能化检测设备的普及,头部企业已实现梯次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 1500 次以上,较 2023 年提高 20%。

再生利用则聚焦容量低于 40% 的废旧电池,通过提取锂、钴、镍等贵金属实现资源闭环。湿法冶金技术凭借高回收率成为主流,2024 年应用占比达 65%,处理量约 312 万吨,格林美、金晟新能等企业已实现锂回收率超 9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火法冶金占比 25%,主要用于处理复杂组分电池;物理拆解技术占比 10%,在消费电子小电池回收中应用广泛。技术创新持续突破,杰瑞锂电池资源循环郑州示范工厂建成投产,实现 10 万吨 / 年处理能力的全流程智能化,将拆解效率提升 3 倍。

四、市场格局:龙头领跑与生态构建

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截至 2025 年 9 月,国内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达 19.23 万家,近三年年均新增注册超 4 万家,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布局与产能扩张确立优势:格林美在全球布局 7 个回收处理中心,2024 年处理量达 60 万吨,占行业 12.5%,与比亚迪、亿纬锂能等 800 余家企业建立定向循环合作;金晟新能作为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企业,锂回收率超 95%,正推进赣州磷酸铁锂电池处理厂建设,计划提升产能至 15 万吨 / 年;宁德时代在福建、湖南建成 3 个回收基地,年处理能力合计达 20 万吨。

商业模式创新加速行业整合。“换电回收一体化”“废料换原料” 等新模式逐步推广,格林美与亿纬锂能签订 10 年期协议,每年供应 1 万吨以上回收镍产品,实现原料端稳定供给。数字化溯源体系成为标配,工信部建成的 “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平台” 已覆盖 148 家合规企业,实现电池生产、销售、拆解全程可追溯。

展望 2025 年,随着《行动方案》落地实施与技术迭代加速,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规范化回收率有望从不足 25% 提升至 40% 以上;湿法冶金技术占比将突破 70%,智能化拆解设备普及率超 50%;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将进一步集中,CR5 有望达到 35%。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协同作用下,废旧电池回收正从 “环保负担” 转变为 “城市矿山”,为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