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闻说 > 政策 >

“十四五”总结:中国动力电池5年翻10倍多,全球市场超六成

产量增长十倍,全球市场份额超60%,五年时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完成了一场惊艳的跨越。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在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系列数据: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从2020年的83.4GWh增长至2024年的超过1000GWh,在全球装车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稳占六席。

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从技术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十四五”期间书写了一部产业升级的教科书式案例。这个跨越式发展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成功密码?

产业规模倍增,中国动力电池的全球崛起

五年前,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还处于“跟跑”阶段;五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领跑者。数据表明,中国动力电池产量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数量级的飞跃。

中国动力电池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走向全球市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动力电池出口量达约130GWh,同比增长32.7%。通过投资建厂、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中国企业积极布局欧洲、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市场。

中国已构建起完备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体系,向全球供应了约70%的电池材料、超60%的动力电池。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难以撼动的供应优势。

产业集中度与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强企业中,六家中国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达到67.5%,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品牌已成为全球绿色能源领域的重要力量。

区域集群效应也更加明显。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2024年该市动力电池产量占全国的16%以上、全球10%,即全世界每生产10块动力电池,就有1块是“宜宾造”。这样的产业集中度彰显了中国动力电池制造的规模优势。

技术创新突破,从追赶到引领的核心动力

技术创新是中国动力电池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核心驱动力。“十四五”期间,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关键材料研发、单体电池设计与系统集成等环节取得突破,综合性能迈上新台阶。

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半固态电池逐步实现装车应用。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也在加快推进。这些技术突破直接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大幅提升。

充电效率的显著提高是另一大亮点。我国动力电池充电效率提升了四倍以上,实现了“充电五分钟,续航超过500公里”的重大突破。这种充电体验的革命性改善,极大缓解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

在系统集成技术方面,无模组动力电池包技术(CTP)、电芯到底盘技术(CTC)等创新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大幅提升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和空间利用率。钠离子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也取得重要进展,已有多家企业实现钠离子电池量产装车。

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已达先进水平。单体能量密度从2012年的150Wh/kg提升到300Wh/kg,成本下降85%左右,支持车辆续航里程最高超1000km。这种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的“双螺旋”上升,是中国动力电池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技术创新离不开研发投入。“十四五”期间,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为动力电池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

产业生态完善,产业链协同优势明显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能够迅速崛起,离不开完善的产业链生态。我国已建立起涵盖关键材料、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体系。

从产业链完整度来看,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四大关键材料已完全实现国产化供应,产品性能与成本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数据表明,中国企业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达到很高比例,其中负极材料全球装载量中,中国企业占比高达95%。

产业链协同优势明显。由政府牵头,行业组织联合汽车企业和电池企业,共同制定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图,明确阶段性目标和任务。这种协同机制有效避免了各自为战,形成了发展合力。

产业集群效应也十分突出。以四川省为例,近年来汇集能源、产业、人才优势,聚力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动力电池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串珠成链、集链成群的跨越式发展。今年1-9月,四川省动力电池产量达168.1GWh、同比增长49.2%,全年有望突破200GWh,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产业生态的完善还体现在标准化建设上。“十四五”期间,我国先后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等产业政策措施70余项,推出超过10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这些标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保证了产品质量与安全。

政策支持体系,科学引导产业有序发展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科学的政策支持体系密不可分。“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能源汽车明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要突破高安全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等关键技术。

国家层面先后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同时,通过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免征车辆购置税等产业政策,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

政策支持不仅体现在资金层面,更体现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上。打造“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等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协同攻关平台,指导成立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面向行业共性问题促使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机制。

政策实施还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在产业发展早期,补贴政策通过提高能量密度指标有效激励续航里程提升;根据市场发展形势与企业反馈意见,2020年起补贴政策不再提高能量密度指标要求,鼓励电池技术多元化发展。

针对要素保障能力提升,政府开展了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针对智能网联技术前沿布局,成立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实验室。这些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隐患与挑战,产业持续发展的拦路虎

尽管成就显著,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仍面临诸多隐患与挑战。产能过剩问题不容忽视。随着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扩增过快,导致动力电池产业累积大量过剩产能。

尽管动力电池目前产能巨大,但其仍存在着“技术水平偏低”的硬伤,“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是当前困扰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是另一大短板。随着早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入报废期,回收压力不断增大。一般来说,运营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报废周期为3至5年,私人乘用车报废周期为5至8年。

据统计,2015年,我国报废动力电池总量累计为2万至4万吨,对应的回收率仅为2%。2016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总量不足1万吨,回收率不到20%。未来,如果不能有效处理这些日渐增多的废旧动力电池,将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核心技术专利不足也是潜在风险。在全固态电池专利布局方面,日韩全球领先,排名前十的机构均为日韩企业,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全固态电池专利布局,但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知识产权风险正在加剧。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副司长陈仕品指出,我国企业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专利布局仍然不足,一旦产业出海将可能面临巨大知识产权风险。

同时,国内产业“内耗”严重。不少国内竞争企业在技术上搞“拿来主义”,抢占中低端技术领域市场份额,降低应有的技术门槛,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碳足迹管理也是产业国际化的薄弱环节。我国是动力电池产销大国,但国内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尚无专门针对电池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标准规范及可靠数据库。这对产品出口构成潜在障碍。

发展建议,从电池大国迈向电池强国的路径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需多措并举,才能实现从电池大国向电池强国的转变。构建全生命周期生态体系是当务之急。要强化动力电池溯源体系数字化建设,建立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加快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

 
编辑

针对回收体系不健全问题,可借鉴代表委员们的建议:以省为单位试点一批规范化回收企业;加快出台鼓励“区域化回收+中心仓+就近处置配套”的引导性政策;要求废电池回收必须做到实物流、转移联单流、发票流三流合一,可追溯精准化管理。

加强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是关键举措。需共建高效的产学研协作体系,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大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机制,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高价值专利资源。

尤其是在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领域,应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在新一代电池技术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这样的技术前瞻性布局值得鼓励。

优化产业政策环境也至关重要。要研究编制动力电池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动力电池产业技术水平和标准化,避免由于盲目发展引发低端产品产能过剩。

政府可优化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技术门槛,由普惠补贴转变为奖优扶强,鼓励动力电池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等方式做大做强。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同样不可忽视。应尽快制定我国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方法论和数据库,并与国际接轨;同时积极参与制定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国际标准,推动标准规范国际合作互认。这将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全球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从四川宜宾的工厂车间到德国宝马的生产线,从宁德时代的研发中心到欧洲的电池工厂,中国动力电池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随着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下月在宜宾举办,世界将再次聚焦中国动力电池的创新成果。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但机遇更大。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在技术创新、绿色低碳和全球布局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企业与国家。

中国动力电池的故事,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产业升级教科书,更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这场绿色能源革命,才刚刚开始。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