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GWh产能竞速:储能巨头扩产潮下的机遇与暗礁
时间:2025-10-29 16:34 作者:子蕊
2025年10月,湖北宜昌与襄阳同时响起工程机械的轰鸣——远景动力242亿元智能锂电池基地开工,楚能新能源70GWh产业园破土动工。两大巨头单日投建超百亿级项目,不仅将湖北推向全球储能产能核心区,更折射出全球电池企业在需求爆发与技术变革夹缝中的战略抉择。这场裹挟着资本与技术的扩产竞赛,正重塑储能产业的竞争格局。 双巨头落子湖北:340GWh产能背后的战略考量远景动力宜昌基地的布局直指高端储能市场痛点。该项目规划40GWh年产能,聚焦700+Ah高能量密度储能电池,较当前主流314Ah电芯容量提升超123%,预计2026年7月首颗电芯下线后将直供全球头部储能客户。“高容量电芯能减少系统零部件数量30%以上,显著降低储能电站的单位投资成本。”远景动力储能事业部负责人在开工仪式上透露,其技术路线与宁德时代587Ah、阳光电源684Ah电芯形成直接竞争,剑指“500Ah+”大电芯时代的技术制高点。 楚能新能源则以规模优势巩固市场地位。襄阳基地新增的70GWh产能涵盖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及系统集成,使楚能在湖北武汉、孝感、宜昌、襄阳四大基地的总产能突破300GWh。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球储能装机总量的1.36倍,支撑其实现出货量的快速跃升——据Lithink亚太锂电产业数据,楚能2025年Q3储能电池出货量跃居全球第三,单月出货量从8月的8GWh增至9月的9GWh,超越亿纬锂能、瑞浦兰钧等老牌厂商。其314Ah储能电池已成为行业爆款,上半年累计出货超50GWh,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大型储能项目。 湖北能成为储能产能聚集地,得益于其产业链协同优势。当地已形成从锂矿加工、电芯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加之长江航运带来的物流成本优势,使楚能、远景等企业能快速响应全球订单。楚能新能源CEO代德明此前表示,湖北基地集群可将产品交付周期缩短至15天,较行业平均水平快40%。 需求爆发:扩产潮的底层逻辑企业密集扩产的底气源于全球储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0至2023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从11.3GWh飙升至110GWh,复合增长率达113%;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装机将达86GW/221GWh,同比增长27%/36%,其中中国、美国、欧洲贡献85%的新增装机。国内规模化储能与工商业储能双线发力,2025年新增装机预计达110GWh;美国大储能持续扩容,欧洲大型储能迎来爆发期,共同构成需求增长三角。 订单数据印证了市场热度。楚能新能源2025年新增订单已超80GWh,远景动力宜昌基地未开工已锁定多家全球头部客户订单,两者订单均排至2026年底。“现在不是抢订单,而是要确保产能能跟上客户需求。”一位头部储能企业销售总监坦言,欧洲某大型储能开发商为锁定2026年货源,已预付20%货款。 政策驱动同样关键。中国“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提出2025年30GW装机目标,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30%投资税收抵免,欧盟《净零工业法案》将储能列为关键净零技术,多重政策红利推动企业加速产能布局。 隐忧暗藏:技术迭代与资金压力的双重考验就在扩产潮愈演愈烈之际,行业风险已悄然浮现。最紧迫的是技术迭代带来的产能淘汰风险。当前主流的314Ah电芯产线正面临“500Ah+”产品的冲击:宁德时代已宣布量产587Ah电芯,系统能量密度提升25%,全生命周期投资回报率提高5%;阳光电源684Ah叠片电芯能量密度达440Wh/L,循环寿命突破1.5万次。这些新产品通过简化系统结构、降低零部件用量,使储能电站单位成本下降10%-15%,直接威胁现有产线竞争力。楚能虽凭借314Ah电芯快速起量,但已有消息称其襄阳基地将预留升级接口,应对未来技术切换。 资金链压力同样不容忽视。储能电芯项目具有典型的重资产属性,单GWh产能投资约6-8亿元,楚能300GWh总产能需投入超2000亿元,远景宜昌基地单项目投资达242亿元。企业多依赖融资扩张,楚能成立两年内已完成多轮股权融资,远景动力则依托集团资金支持,但仍面临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问题——储能项目投资回收期通常需5-8年,若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极易引发资金链紧张。
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导致的价格战风险更值得警惕。当前储能电芯价格已从2023年的1.2元/Wh降至0.8元/Wh,若新产能集中释放,价格可能进一步下探至0.6元/Wh临界点,届时依赖低毛利订单的企业将面临亏损压力。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子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