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固态电池将统一改名“固液电池”
时间:2025-10-29 16:46 作者:子蕊
“半固态电池”这一术语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据第一财经报道,相关主管部门正在酝酿出台新文件,拟将“半固态电池”统一命名为“固液电池”。这项调整的核心目的是厘清其与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边界,避免市场认知混淆。 更名或许源于行业长期存在的技术定义争议。按照相关团体标准,液体电解质含量>1%的电池即被归入半固态范畴,与完全不含液态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存在代际差距。 此前,某车企推出的“光年固态电池”实为半固态,液体组分约10%,却被冠以“固态”之名,容易引发消费误解。 命名混乱:半固态电池的身份模糊困境“半固态”概念长期处于灰色地带。业界对半固态、全固态有较为明显的概念区分:“半固半液”解决方案一般被称为“半固态电池”,更接近全固态、液态电解质更少的情况下,可被称为“准固态电池”。 然而,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这些细微差别。更严重的是,不同机构对液态物质含量的测试方法各行其是,导致产品性能难以横向比较。这种乱象不仅阻碍了技术研发,也让市场陷入了认知困境。 企业玩“文字游戏”误导市场。目前市面上99%的“固态电池”,其实都是半固态。真正的全固态电池,电解质里的水分含量必须低于1%,而且要通过120℃高温烘烤6小时失重不超过1%的测试。 但目前主流的“半固态电池”,电解液含量普遍在5%-15%。车企宣传时,一句“固态电池”就能让消费者觉得续航和安全都上了天,但实际上可能只是加了点固态电解质的“伪固态”。 资本盲目跟风概念炒作。2024年固态电池板块股价翻倍,但真正能落地的技术少之又少。这种概念混淆带来的资本误判,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标准确立:科学界定破除市场乱象面对行业乱象,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同制定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于2025年5月正式发布。该标准的核心创新点在于提出了基于失重率的液态物质含量试验方法。 标准的判定方法十分明确:通过真空加热测试失重率,当样品目视无液体且失重率低于1%时,才能判定为全固态电池。这一方法的科学性在于:液态电解质沸点较低,在真空加热条件下可完全蒸发,而固态电解质在此温度下性质稳定,不会分解干扰结果。 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半固态电池仍属液态电池范畴,与全固态存在“代际差距”。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也曾表示,从目前全球固态电池研发进展的情况来看,固态电池技术工艺还没有成熟,大体上2027年前后才能实现小批量生产。 技术本质:固液电池是过渡但不是“将就”固液电池作为过渡技术具有实用性优势。固液电池的核心是在液态电解液里加入固态电解质(比如氧化物、硫化物),既保留液态电池的成熟工艺,又提升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目前主流的氧化物路线,已经能做到360Wh/kg的能量密度,装车后续航轻松破800公里。 与液态电池性能相比,固液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均有提升。但它仍面临成本高企、快充性能缩水等量产难题。目前固液电池的成本是液态电池的2-3倍,80kWh的电池包成本就要16万-24万,比同容量的磷酸铁锂电池贵10万以上。 全固态电池具有显著性能优势但商业化尚需时日。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固液电池的1.5倍以上,充电10分钟即可满足80%电量需求,且因无液态电解质,杜绝了漏液、起火隐患,循环寿命也延长至1万次以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阐述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图时预计,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第一代全固态电池将在2025年至2027年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达400瓦时/公斤;第二代产品将在2027年至2030年量产,能量密度提升至500瓦时/公斤。 行业影响:名称变更将引发产业链重构命名规范化为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统一命名将为后续标准制定、行业交流奠定基础,助力消费者清晰辨识技术层级。一旦监管在术语与判定方法上先行规范,将产生三方面影响: 一是企业对外宣传需更谨慎、信息披露更明确;二是测试与上车认证标准将更具可操作性,影响补贴与采购口径;三是资本与供应链资源更可能向在工程化上有明确证据的路线集中。 车企与电池企业加速布局。目前,多家车企已相继配套固液电池并启动示范运营,行业普遍将2025-2026年视为中试落地窗口,2027年或迎来半固态商业化拐点。 奇瑞在其全球创新大会上展出的“犀牛S”全固态模组,单体能量密度高达约 600Wh/kg,并给出 2027 年装车验证的时间表。 头部电池企业中,宁德时代以相对谨慎的姿态发挥着领头羊效应:公司高层与技术负责人在公开场合反复表示,全固态在工程化、界面稳定性与供应链成本上的若干关键问题仍待解决,预计小批量/样品化时间窗口集中在 2027 年附近。 资源分配将更趋理性。有业内人士认为,统一更名可减少“固态”概念炒作,使资本与研发资源更多流向全固态核心攻关。这意味着,那些真正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将获得更多认可与资源,而非那些仅擅长概念营销的公司。 未来展望:中国电池产业迎来格局重塑术语统一助推产业国际化。全球尚无全固态电池的通用标准,中国率先推出自主标准,为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奠定了基础。这不仅助力国内企业“出海”,还可能吸引跨国厂商采用中国标准,形成技术壁垒优势。 2027年将成为关键技术节点。从产业层面看,2025年固态电池的发展正处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阶段。政策端已形成“中央政策定调+地方试点推进”的立体化支持体系,工信部提出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向固态化发展,2027年前打造3-5家全球龙头企业。 电池企业需要调整技术路线,车企需要重新评估采购标准,投资者需要审视技术公司的真实成色。而消费者,将终于能在清晰的分类下做出选择。 全球各国正在固态电池赛道上加速竞逐。日韩固态电池产业起步较早,布局路线以硫化物居多;欧洲最早推动聚合物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美国的固态电池参与者以初创公司为主,各技术路线均有布局。中国电池产业通过正名“固液电池”,有望结束内部无序竞争,形成合力迎接全球技术竞赛。
术语的统一只是开始,它将在产业链上引发连锁反应。这场由名称引发的变革,终将超越术语之争,重塑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未来格局。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子蕊) |
- 上一篇:电池制造技术:电池制造过程中的关键辅材 隔膜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