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至今,上市公司兼并购锂电企业案例有近30起,其中收购失败的案例超过10起。业内人士认为,伴随锂电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优质标的快速减少以及监管政策的趋严,未来上市公司跨界并购布局锂电行业的现象或将逐步消退,同时一、二级市场的锂电投资风险均将骤增。
价格争议成主因
7月15日,停牌近两个半月的贤丰控股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停牌进展公告,公司同时拟收购深圳市慧通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慧通天下”)和妙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妙盛动力”)各51%的股权,并与交易对手方签署了股权收购的框架协议,大力进军锂
电池产业。
贤丰控股此次并购是再加码新能源产业。贤丰控股停牌期间披露,公司拟与控股股东贤丰有限、聚能永拓共同投资设立贤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锂相关产品生产和技术服务,优化碳酸锂制备工艺,实现高效、低成本提锂的效果,并以此切入锂产业,向“金融+实业”双模式发展。
然而这一看似完美的收购,却在三个月后以失败告终。10月20日,贤丰控股公告,由于公司与交易对方最终未能就交易方案的核心条款(交易价格和交易条件等)达成一致意见,公司预计在本次停牌期间不能完成相关工作,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一位锂电行业分析师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优质锂电标的成了香饽饽,导致企业估值较前两年呈现翻倍或数倍增长,双方在收购价格上出现较大分歧,主要是标的企业认为收购价格过低,最后分道扬镳。
因价格争议导致收购失败,贤丰控股并不是个案。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在上市公司收购锂电企业的失败案例中,因价格未谈拢而失败的案例占到一半。除了贤丰控股外,群兴玩具收购动力电池企业时空能源,金冠电气收购隔膜公司中锂新材,雪莱特收购负极材料公司深圳斯诺,兆新股份收购锂电设备公司阿李股份等,都因为收购价格问题而最终失败。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至今,上市公司兼并购锂电企业案例有近30起,涉及上游原材料、四大材料、动力电池和设备等领域,其中收购失败的案例超过10起。涉及上市公司包括奥特佳、长信科技、群新玩具、圣阳股份、金冠电器、德尔未来、西部矿业、雪莱特、兆新股份等。
除了价格外,政策变动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自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爆发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电池企业目录、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重审、补贴政策调整、新国标强检、3万公里行驶里程等多个规范锂电行业发展,打击骗补行为的政策。
政策波动对每一家锂电企业在未来发展的影响都不可避免,这直接影响到上市企业跨界收购锂电企业的信心。奥特佳收购动力电池企业江苏海四达电源,圣阳股份收购实联长宜淮安科技有限公司和实联长宜(盐城)科技有限公司,皆因政策变动导致收购失败。
业内人士表示,不排除企业高估值、高溢价收购的背后是收购方与标的企业签订了过高的业绩对赌目标。在补贴退坡、原材料不断涨价、市场竞争加剧和产品毛利率下滑等多重压力之下,标的企业承受着过大的业绩对赌压力和风险,最终选择放弃。
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伴随锂电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优质标的快速减少以及监管政策的趋严,未来上市公司大举跨界并购布局锂电行业的现象或将逐步消退,同时一、二级市场的锂电投资风险均将骤增。
资本已经成为助推锂电行业蝶变的重要变量。但对于收购方而言,上市公司要警惕面临估值过高、业绩承诺难以兑现、业务整合和产业协同不达预期等风险。
上述投行人士也表示,需要警惕的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部分锂电企业想快速兑现利润,在高位时把公司整体出售,实现套利。随着优质标的越来越少,上市公司选择标的需具备一双“火眼金睛”。对被收购方而言,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有效利用外部资本做好做大做强,是值得被收购企业深思的长久课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