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能里程碑:三年两千五百万的制造跨越
2025 年 9 月 18 日,湖北东昱欣晟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宜昌基地举行的超充电池项目开工暨第 2000 万只电芯下线仪式,标志着这家由欣旺达与东风集团合资组建的动力电池企业,实现了从技术合作到规模量产的关键跃迁。成立于 2022 年 12 月的东昱欣晟,由欣旺达、东风汽车及东风鸿泰共同出资 5 亿元组建,仅用 313 天就完成从桩基动工到首款电芯下线的建设奇迹,创造了行业瞩目的 "宜昌速度"。
这座总投资 120 亿元的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年产 30GWh 新能源动力电池,其中一期 20GWh 产能已于 2024 年全面释放,建筑面积达 42 万平方米的厂区内,7 条生产线保持双班运转,实现日产电芯 7 万只、模组 7000 套的高效产出。通过引入自动投料系统、双面涂布机等国际先进设备,产线自动化率超 90%,配合 AI 视觉检测与 9 大智慧管控平台,生产全流程实现实时互联与质量追溯,机械手作业速率从初期的 60% 提升至 85%,有力支撑了 2024 年 50 亿元产值目标的达成。
产能释放与市场需求形成良性循环。东昱欣晟生产的 166Ah、212Ah 等短刀电芯产品,已广泛适配东风岚图梦想家、奕派 007 及吉利银河 E8 等车型,续航覆盖 400 - 700 公里全场景需求。截至 2025 年一季度,订单已排至年底,其中为东风纳米系列配套的 M01 生产线,月产模组量与车型 1.2 万台的月销量精准匹配,展现出产业链协同的高效响应能力。
二、技术进阶:从 4C 到 12C 的超充技术突破
第 2000 万只电芯的下线,不仅是产能规模的见证,更彰显了技术迭代的深厚积淀。依托欣旺达在 HEV 高倍率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东昱欣晟构建了从 4C 到 12C 的超充技术体系:2022 年 9 月量产行业首款 4C 超充电池,2025 年 5 月推出的 12C 闪充电池 4.0 产品,实现 15 - 20 分钟完成 0 - 100% 充电的跨越式突破,彻底解决新能源汽车补能焦虑。
技术突破源于材料创新与结构优化的双重发力。131Ah 和 173Ah 两款主力电芯采用低锂损耗技术与定向排气通道设计,通过 5 层安全防护体系实现超 100 万公里使用寿命。在极端环境测试中,产品在 - 10℃低温下容量保持率超 85%,60℃高温循环寿命达 2000 次,满足全温域安全运行需求。生产端通过 AI 质量管理系统对 24 道工序进行实时监控,从粉末原料到成品电芯的全流程不良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五以下,为超充技术量产提供了品质保障。
此次开工的超充电池项目将进一步扩大技术优势。新建的 3 条生产线聚焦 120Ah 平台电芯,计划 2026 年上半年投产,产品融合纳米级液相传输技术与均衡电子流设计,在提升充电效率的同时降低内阻产热。该技术与东风集团整车电控系统深度协同,可实现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的实际应用效果,推动超充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落地。
三、生态协同:构建新能源产业价值共同体
东昱欣晟的发展轨迹,是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典型样本。三方股东形成独特的优势互补:欣旺达提供电芯研发与制造经验,东风集团输出整车适配需求,东风鸿泰保障本地供应链协同。这种 "研发 - 生产 - 应用" 闭环模式,使技术转化周期缩短 30%,其中 131Ah 电芯从立项到量产仅用 14 个月,快速响应了新能源汽车对快充性能的需求。
本地化产业集群为项目提供强力支撑。宜昌高新区已形成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完整产业链,东昱欣晟本地采购率达 65%,显著降低物流成本。政府专班的 "保姆式" 服务更是创造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10 天取得用地批文、20 天实现净地交付,为产能快速释放奠定基础。这种 "企业主导 + 政府赋能" 模式,使宜昌基地成为湖北打造万亿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支点。
面向未来,东昱欣晟计划通过三期建设达成 30GWh 总产能,届时年产值将超 240 亿元,提供就业岗位 3500 个。在技术层面,企业将深化与东风的联合研发,重点突破车规级超充电池的低温性能与循环寿命瓶颈;在市场层面,在保障东风、吉利等核心客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日产等国际品牌供应链。正如欣旺达创始人王明旺所言,这种 "技术 + 制造 + 生态" 的协同模式,正在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 "中国方案"。
从第 1 只到第 2000 万只电芯的跨越,东昱欣晟用三年时间书写了产研协同的行业范本。随着超充电池项目的推进,这家企业不仅将支撑东风集团 2025 年百万辆新能源汽车目标的实现,更将推动超充技术成为行业标配,加速新能源汽车全面替代燃油车的进程。在这场产业变革中,以技术创新为内核、以产业链协同为支撑的发展路径,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