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锂离子(Li⁺)去溶剂化?
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通常由锂盐(如LiPF₆)和有机溶剂(如EC、DMC等)组成。当锂盐溶解在溶剂中时,Li⁺会被溶剂分子包围,形成“溶剂化壳层”(Solvation Shell)。这一过程称为溶剂化。
而去溶剂化(Desolvation)则是指Li⁺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处摆脱溶剂分子束缚的过程。只有去溶剂化后的Li⁺才能顺利嵌入负极(如石墨或硅)或沉积在金属锂负极表面。
简单理解:去溶剂化就像是Li⁺在进入电极材料之前,需要先“脱掉”外面包裹的溶剂分子“外套”,否则无法顺利进入电极结构。
2. 去溶剂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1)溶剂化壳层的稳定性
强溶剂化溶剂(如EC、PC):介电常数高,与Li⁺结合紧密,去溶剂化能垒高。
弱溶剂化溶剂(如DME、氟代碳酸酯):与Li⁺结合较弱,去溶剂化更容易。
(2)电解液浓度
常规电解液(1M LiPF₆):溶剂分子较多,Li⁺溶剂化程度高,去溶剂化困难。
高浓度电解液(HCE, ≥3M):自由溶剂分子减少,Li⁺溶剂化减弱,去溶剂化更容易。
(3)温度
低温(如0°C以下):溶剂化壳层更稳定,去溶剂化能垒升高,导致电池性能下降。
高温(如60°C):去溶剂化加快,但可能引发副反应(如电解液分解)。
(4)电极材料
石墨负极:层间距较小,Li⁺必须完全去溶剂化才能嵌入,否则溶剂分子共嵌入会导致石墨结构破坏。
硅负极/锂金属负极:对去溶剂化要求稍低,但仍需优化以减少副反应。
3. 去溶剂化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1)充电速度(倍率性能)
去溶剂化慢 → Li⁺进入电极受阻 → 充电速度降低(影响快充能力)。
去溶剂化快 → Li⁺传输更高效 → 电池可支持更高倍率充电。
(2)循环寿命
不完全去溶剂化:溶剂分子可能随Li⁺进入负极(如石墨层间),导致电极结构破坏,容量衰减。
副反应加剧:溶剂分子可能在电极表面分解,消耗活性锂,降低电池寿命。
(3)低温性能
低温下,去溶剂化能垒升高,Li⁺传输变慢,电池容量和功率大幅下降。
(4)安全性
去溶剂化不良可能导致Li⁺沉积不均匀(如锂枝晶生长),增加短路风险。
4. 如何优化去溶剂化过程?
(1)电解液优化
使用弱溶剂化溶剂:如氟代碳酸酯(FEC)、DME等,降低Li⁺-溶剂结合能。
高浓度电解液(HCE):减少自由溶剂分子,削弱溶剂化效应。
添加剂(如VC、FEC):促进稳定SEI膜形成,阻止溶剂共嵌入。
(2)界面工程
人工SEI膜:在电极表面构建LiF-rich界面,加速Li⁺传输。
表面涂层:如Al₂O₃、Li₃PO₄涂层,改善Li⁺去溶剂化动力学。
(3)新型电解质体系
局部高浓度电解液(LHCE):通过稀释剂调节溶剂化结构,兼顾高浓度电解液的优点和低粘度。
固态电解质:无溶剂化问题,但需解决界面接触问题。
(4)温度管理
预加热(低温环境):提高温度可降低去溶剂化能垒,改善电池性能。
总结:
	Li⁺去溶剂化是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电池的快充能力、循环寿命、低温性能和安全性。通过优化电解液组成、调控界面化学、采用新型电解质体系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去溶剂化能垒,提升电池综合性能。未来,随着快充电池和低温电池的需求增长,去溶剂化研究将成为锂电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 
	 
 
	 
| EVTank:2023年印度进口锂离子电池总金额达33.2亿美元2024-02-29 10:11 | 2023年1-4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为212.4亿美元 同比增长73.2%2023-05-30 09:59 | 
| 2023年1-3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同比增长79.9%2023-05-10 10:27 | 工信部: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超过130% 达750GWh2023-02-24 09:24 | 
| 上半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超过280GWh,同比增长150%2022-08-04 08:25 | 工信部:2021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324GWh,同比增长106%2022-02-25 11:28 | 
| 1-8月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146.0亿只2021-10-26 10:35 | 1-7月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126.5亿只2021-09-13 09:18 | 
| 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106.9亿只2021-08-18 13:39 | 工信部:1-5月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86.1亿只,同比增长56%2021-07-16 10:40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