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汽新能源内部爆出高层纷纷离开的消息,其中,郑刚即将离任,张勇已经辞职的传言备受外界关注,也为其能否顺利上市平添一层迷雾。
借壳上市?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北汽新能源未来将会独立上市。
2014年由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制公司,2016年完成A轮融资,2017年完成B轮融资和员工持股,北汽新能源一直在向这一目标推进。
2017年,经过几年顺利发展的北汽新能源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上市计划紧锣密鼓的展开。
曾有消息称,北汽新能源原本的计划是2018年2月实现独立上市,但申请A股上市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三年持续盈利。北汽新能源2016年净利润为1.87亿元,2014年和2015年却分别亏损2.44亿元和1.94亿元。
如果按部就班,北汽新能源最快可能也要等到2019年才能完成上市计划。如果想要在规划时间内上市,最快的方法就是借壳。但想找到一个干净的壳何其容易。
在2017年底,北汽集团终于找到了一个壳资源,间接获得S*ST前锋控股权。
S*ST前锋算是一个“很干净的壳”,基本上已没有什么主营业务,负债也不是很高,因此对北汽集团而言,后续更容易运作北汽新能源上市。
获得S*ST前锋后,北汽集团在其董事会人员架构上,已经开始有所动作。S*ST前锋近日发公告称,董事会已经收到公司董事长杨维彬、董事李章、董事徐建的辞职报告,替代董事是曾在北汽新能源任职的胡革伟、迟英利、程国川。
其中胡革伟2015年至今,任北汽新能源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级);迟英利2014年至今,历任北汽新能源财务管理部部长、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程国川2015年12月至今,任北汽新能源首席合规官兼法务合规部部长。
不难看出,北汽新能源已经做好了借壳上市的准备,眼看就要完成期待多年的目标了,公司内部却传出一二把手相继离开的消息,着实给处于上市攻坚阶段的北汽新能源当头一棒。
将帅出离
目前,资金对于北汽新能源来说至关重要。北汽新能源一旦实现上市,将能从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对其未来发展十分有利。
为了上市大计,北汽集团内部近期也开展了种种调整工作,为北汽新能源尽早上市铺路。这次“调整”居然波及到了北汽新能源高层。
其中,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即将离任和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张勇已经离职的消息最为外界关注。
“郑刚将在北汽新能源完成上市后,也有可能是在完成上市这个流程中离任前往集团。”北汽新能源内部人士透露,这条人事变动消息在公司内基本已经公开化了。
接任者很可能是今年刚加盟的常务副总经理何章翔。
据了解,何章翔此前曾担任过北汽镇江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于今年进入北汽新能源担任常务副总经理。
为什么要在上市前夕撤掉最为熟悉公司业务的郑刚,让一个刚加入公司不久的人担当大任?
如果说不信任,完全不合逻辑,北汽新能源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最大的功臣就是郑刚。
2014年,经历北汽集团总部5年历练的郑刚成为北汽集团党委常委,并且执掌北汽新能源。此后,他对公司整体框架的搭建以及对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都展现出了自己的管理才能,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郑刚成就了北汽新能源。
在随后的三年时间内,郑刚掌舵的北汽新能源连续进入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销量前三甲。今年前11个月累计销量则达到了86041辆,也是名列前茅的。
这样的成绩无疑为北汽新能源上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便如此,在最紧要的关头,北汽集团还是换掉了最熟悉公司发展的老将,或许集团对其有更好的安排,但无论怎么看,此时做这种调整都不够明智。
除了郑刚将要离开外,北汽新能源另一员大将张勇也被爆已经离职。
张勇担任北汽新能源营销有限公司总经理已有3年,此前曾供职于北汽福田营销公司。三年来,张勇在产品销售规划与布局方面为北汽新能源立下了汗马功劳,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今年8月,北汽新能源突然宣布,张勇不再兼任北汽新能源营销有限公司总经理,而是作为北汽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工作重心转为战略管理,离开了奋战多年的一线市场。
正是这种“明升暗降”的调整,让张勇失去了自己最擅长的营销领域,不得不选择离开。
若北汽新能源两位领头人相继离开,必定会对其上市之路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在产品规划以及布局方面,原本的劣势可能会被无限放大,原有的优势也恐将荡然无存,上市之路恐凶多吉少。
隐患难解
一只股票到底值不值得买,关键看未来是否具有发展潜力。
高层纷纷离去让北汽新能源陷入前所未有的人事危机,而摆在面前更大的危机是其产品销量结构单一的问题。
北汽新能源经过这两年的快速发展,强势攻下了纯电动市场冠军的宝座,将比亚迪压在身下。但其产品多而不强、销量结构单一,过分依托北京市场的巨大红利,产品技术和品质欠佳等都是其繁华背后的重大隐患。
目前,北汽新能源已布局了北汽和ARCFOX两大品牌,EC、EV、EU、ES、EH、EX、LITE共计7大系列10款产品,车型涵盖轿车和SUV,价格从14万~36万元,在国内纯电动汽车市场可谓是产品种类最多的了。除了11月份广州车展刚上市的LITE暂无销量外,目前77%的销量都集中在低端EC系列的产品上。
在EC系列产品爆发增长的同时,高端EU系列、EV系列、EX系列的销量则跌入谷底,占比分别为12%、6%和5%,其他系列和产品均没有销量贡献。
EC系列车型级别小且价格偏低,这种产品销量结构会极大的影响品牌的溢价和客户群体,一旦产品销量出现波动会对企业带来重大影响,若长期持续如此状态,很难提升品牌影响力,不利于公司长久的发展。
此外,随着补贴大幅退坡,外资品牌纷纷进场,竞争日趋激烈。
光是大众、福特、日产、奔驰、宝马这五家跨国公司在2025 年之前就将有 141 款新能源汽车车型投放到中国,而这五个品牌的计划仅仅是未来 200 多款跨国品牌中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尤其是像北汽这样产品销量结构单一的品牌来说,如果在产品规划布局上还不做出转变,即便成功借壳上市,未来也很可能被市场淘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