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企业遇“三期叠加” 突出重围路在何方?

时间:2017-05-16 13:55来源:搜狐 作者:方建华
点击: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中最核心的部件,占据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的四成以上,而且与消费者普遍关注的续航里程参数等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已然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实现汽车强国梦的关键。近些年,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经历了2015年的"疯狂",2016年"纠结",2017年正面临行业"洗牌"的关键期,政策和市场对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影响尤为引人关注。
 
        2017年,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政策的出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补贴2.0时代,即所谓的“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比2016年退坡约20%,地方财政补贴不得超过中央单车补贴额的50%。按补贴新政推算,新能源汽车单车最高可产生4万多元的价格差。同时,补贴门槛大幅提高,普惠性政策转向优胜劣汰,财政资助向市场化激励机制转变。
 
        在“后补贴时代”,对处于整个产业链中游的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开始逐渐走出“温室保护”,局面也随之“变天”。不仅腹背受到夹击,而且利润出现萎缩,行业竞争壁垒增高,市场空间变得拥挤。2017年已成为动力电池行业“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即“政策消化期”、“价格博弈期”和“行业洗牌期”。
 
        首先要说的是“政策消化期”。
 
       补贴新政首次引入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等指标作为补贴门槛和参考标准,对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高于120Wh/kg的按1.1倍给予补贴,对于非快充类纯电动客车系统能量密度高于115Wh/kg 的给予1.2倍补贴。这使整车厂以及动力电池企业直接面临改造产品、技术路线乃至生产线的压力。实际上,绝大多数动力电池企业在2017年第一季度已对产品及技术路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包括电芯规格、PACK方案、技术路线等。这些消化政策的措施,在进入第二季度后依然在持续。接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很可能还将面临新一轮的政策调整,在这期间,如何消化政策影响,同样考验着产业链上的动力电池企业。
 
        第二是“价格博弈期”。
 
对动力电池企业而言,目前,处在产业链上游的碳酸锂、电解液、钴等原材料价格飙升,直接加重了电池厂商的成本负担。而产业链下游的整车企业在诸多压力之下,通过种种方式倒逼电池厂商下调价格,希望把补贴退坡的压力转嫁给电池厂商。在这种“上挤下压”、“双重夹击”的尴尬局面下,动力电池企业陷入与上下游双方的“价格博弈”。而这种“价格博弈”非常值得行业协会和产业链企业持续关注。
 
        第三是行业面临“洗牌期”。
 
        2016年,动力电池产业在依然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同时,出现了结构性产能过剩局面,表现为优势企业及精铸产品十分紧缺,但低端产品严重过剩。补贴新政的出台以及产业上下游之间价格上的博弈,将使结构性产能过剩局面进一步加剧。在政策、市场、技术、资金等多重压力下,动力电池行业已陷入严峻的“洗牌”期,而2017年正是关键的“洗牌”、整合之年,整个行业已开始从"野蛮增长"向有序发展过渡。
 
        当前,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逐步落地,动力电池企业当前所面临的“三期叠加”阶段,已成为考验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能否实现协同发展和多方共赢的关键时期。动力电池企业随之也开启了一场残酷的淘汰赛。目前,政策监管层面对电池安全、质量、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达不到要求的产品和企业,会被整车企业直接抛弃。在这场淘汰赛中,动力电池企业如何在“红海”中寻求突围,并最终成为市场的“执牛耳者”,也成了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
 
         其一,重构电池行业价值链是突围“三期叠加”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颠覆性的新产业,不能单纯地按照传统汽车领域的上下游买卖关系进行运作。在当前这场劣者出局、强者恒强的淘汰赛中,最关键之处在于重构电池行业价值链,建立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圈,促进整个产业协同发展。这包含了政策、市场、产业链、商业模式、资本与技术六个方面与因素。其中,政策和市场是双引擎,技术和产业链配套成为关键,而资本是助推剂。
 
         所以,动力电池企业要想突围“三期叠加”窘境,一定要考虑到电动车这个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使用价值。既要考虑电动车产品一次性购买成本高而使用成本低这个重要特征,更要考虑到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也就是说,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去构筑电池行业新的价值链,不仅是与下游车企共同进行产品开发,还要与上游材料行业共同开展研发、制造,以此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圈,最大程度地防范市场和政策波动的风险。
 
        这就需要全体产业链共同努力,不能因为单个利益而伤害整个产业的发展。只有抱团取暖,形成合力,充分发扬协作精神,才能去除发展短板,实现多方共赢。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应该从创新模式的角度来思考。在当前“体验经济”盛行的情况下,整车企业可以尝试通过引入“汽车共享”这种新的应用模式,更多地关注运行里程、使用用户、运营方式等,与以往传统汽车应用模式的不同,并带动上游企业参与其中,从而在全产业链的范围内降低成本,推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以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领先地位的确立。
 
          其二,练好自身内功是突围“三期叠加”的重点。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总数已接近200家,但能进入主流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供应链的电池厂商占只有10%左右,而能进入国际新能源车企供应链的更是凤毛麟角。在这一角逐的过程中,动力电池企业的制造能力、资金实力、市场反应能力、研发能力、配套能力和品牌辐射力显得尤为关键。那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重复制造低端的产品,将会在行业“洗牌”中被淘汰。
 
        新的补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更好地满足消费的需求。所以,动力电池企业需要以更大的投入练好自身内功。在把质量和安全放到首位的同时,要加强过程的控制和优化,完善研发全产业链建设,深度推进产品技术、工艺及路线的变革,从而全面降低产品成本压力,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循环寿命等指标。
 
         其三,保持乐观心态是突围“三期叠加”的基础。
 
虽然整个产业当前身临政策“输血”渐行渐远的境地,但也应乐观地看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而且,补贴新政现已形成倒逼式的正能量,推动产业链的创新和变革。故而,动力电池企业应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变幻多测的形势,为突围、制胜积攒足够的信心。
 
         还应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我国已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愈百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一半以上。当前,我国产业结构面临升级压力,在能源安全、环境破坏和传统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抓手。
 
         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要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依赖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发展之路显然是不可取的。很明显,“电能替代”是我国推动复兴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作者简介:方建华,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子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成员。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标签: 动力电池,突出重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