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市场投资热情不减,但由于盈利模式不清晰,充电桩运营商仍在成长之路上摸爬滚打,到底怎样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7月20日,“2017第二届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高级工程师何博在论坛上预测,到2030年,充电服务、增值服务及电力市场与碳交易服务将会成为充电桩运营商的三大主要业务,运营商通过平台化运营将实现多方利益共享。
“未来充电基础设施市场也将由当前的‘散、乱、小’走向赢家通吃时代,即少数几家大型平台运营商主导,大量中小型运营商依附大平台的产业生态格局。”何博指出。
1、谁是未来主导者?
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科学家杨晓伟在论坛上抛出这样一道选择题:未来谁将主导电动汽车行业?是车企、
电池企业还是充电设备企业?
“我们认为,会是依托充电网、物联网、交通网、互联网的运营商,他们将更加贴近C端用户,更加有可能实现共享、共创、共赢。”杨晓伟表示。
何博也认为,到2020年左右,随着车辆与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基于信息平台与大数据的各类增值服务以及商业模式有望成为主流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主流充电桩运营商在平台建设方面动作频频且初具规模,其中动作最大的当属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的智慧车联网平台。
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阙诗丰在论坛现场介绍,该平台已于2015年11月30日上线运营,接入充电桩已达16.6万个,其中社会充电桩达11万个,注册用户达13万户。
“该平台可显示全国80%左右的桩,是全国涵盖充电桩最多、服务功能最全的充电桩服务平台。”阙诗丰介绍道。
记者还在现场了解到,国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正打造覆盖汽车全产业链的一条龙服务。“未来这一平台将实现全面的私人订制,包括购车、金融服务、维修保养、充电服务以及二手车回收等。”阙诗丰如是说。
此外,杨晓伟也展示了特来电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打造的生态云平台,该平台已于2016年10月正式上线。
据了解,特来电平台共搭载了“十朵云”:充电云、支付云、电商云、运营云、能量云、修车租车云、设备云、调度云、互联互通云、政府监控云。“这一平台的核心数据覆盖了240座城市、36万注册用户、28万充电用户以及268家加盟商。”杨晓伟介绍道。
北京市充电设施公共服务管理平台“e充网”副总经理黄群则在现场介绍了“e充网”在政府端的产品构成:一是行业服务与管理系统,未来或可实现公文流转,运营商数据报送,补贴领取功能,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二是商业数据挖掘系统,为政府提供政策制定修订依据;三是客服系统,积极搭建‘用户-政府-运营商通道’,目前已经对接国家能源局华北监管局;四是舆情监控系统,及时处理舆情事件,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据了解,“e充网”目前已实现接入运营商34家、充电站1373座、充电桩13737个。
2、盈利难?储能充电破悖论
不容忽视的是,由于设施利用率低、价格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充电桩运营商盈利仍较为困难,商业模式有待创新。
“充电站的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30%左右,土地、供配电设施占了投资的主要部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储能业务总经理王威在现场坦言,“现有充电站建设模式需要大量城区土地和新建配电网设施,是难盈利的症结所在。”
除此之外,与会嘉宾还认为,充电站运营当下面临诸多问题,如电动汽车不够多,充电任务呈间歇性;为防止电动汽车集中充电对电网造成冲击,充电站设计负荷率偏低;部分充电站只对公交车或环卫车开放,充电站的设备利用率较低;无人监管的充电车位被其它汽车长期占用等。
针对盈利难这一问题,王威认为,“储能充电站应成为城市充电站建设的首选,可打破电动汽车与充电站之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
据了解,储能充电站由储能电站、电动汽车充电站、储能充电站运营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可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大楼的停车位、电网,从而降低业主投资,储能系统还能在充电站空闲时对大楼电网进行电力“移峰填谷”。
“储能充电站的投资回收期不依赖充电任务是否饱和,
电动车的多少也不影响储能充电站的收益。”王威补充道,“我们在北京国贸三期写字楼建设了智能微网储能充电站,不仅能为电动汽车充电,实现电力的‘移峰填谷’,还可作为大楼的应急电源,起到电力增容的功效,在夏季有效支撑较高的电力负荷。”
记者在论坛现场了解到,国网也在京津唐徐官屯服务区试点开展了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运营。“我们新建了228千瓦时的储能电池组,加装了智能时限开关,每天充放电两次,在服务区用电低谷和光伏高峰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放电。”阙诗丰补充道,“我们还采用了一体化集装箱设计,便于后期梯次利用电池及时封装更换,提高利用效率。”
此外,杨晓伟还建议,引导汽车消费文化和用车习惯是关键。“我们在运营过程中遇到最多的客户投诉并不是设备问题,而是油车占位,这说明应同步加强引导大众的汽车使用习惯。”
3、与电网智能互动将成行业创新热点
需要强调的是,电动汽车如何与电网更好地融合互动,也是现场嘉宾的热议话题之一。
电动汽车能为电网带来哪些巨大价值?数据显示,2016年末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571.8万辆,若每辆可提供充放电功率3.5千瓦,就能为电网提供2001万千瓦调节容量,这与北京电网最大负荷2076.8万千瓦相差无几,并且可达到我国电网当前总装机容量的5%左右,可满足全部电网备用需要。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博士刘坚表示,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下,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可为京津唐电力系统带来57-170亿元/年的能量价值。此外,通过需求响应、V2G及退役电池储能等方式,电动汽车可有效衔接电力系统发、用电侧,灵活调整充放电功率,帮助系统实现“削峰填谷”,提升电力系统清洁高效运行的能力。
对此,何博也表示,随着电池、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力市场、碳市场等交易机制的成熟,与电网的智能互动有望成为下一个行业创新发展的热点。
电动汽车到底如何更好地融入电网呢?华北电力大学电动汽车与新能源电网研究中心主任郭春林认为,电动汽车融入电网将分为“丰富资源基础”、“参与电力市场”、“推动主体集成”三大阶段。
据介绍,目前我国电动汽车正处于“丰富资源基础”阶段,通过技术创新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为电动汽车融入电网打基础。未来,通过实时电价政策和借助互联网平台,电动汽车将参与智能充电并可辅助服务电力市场,为电网、售电公司和终端用户提供应急供电、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进一步获取合理收益。
“随着电动汽车与电力系统发、输、配、用环节的深度融合,尤其是电动汽车集成运营商的出现,将有望整合终端用户、新能源零售商、网络运营商等不同市场参与者,进而推动新能源电网中各类商业模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新能源电网的发展。”郭春林解释道。
然而电动汽车若想充分融入电网并非易事。郭春林建议,在技术方面,应进一步发展车载电池技术,研究充电设施规划建设技术,重点攻关V2G技术;在市场方面,应完善电动汽车自身市场,以需求响应为突破口推动电动汽车参与新能源市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