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及趋势
市场容量大、产能扩张快。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节能、安全、少污染特点,巨大的市场需求促使我国快步进入电动汽车大国。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6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出51.7万辆,销售50.7万辆,分别增长51.7%和53%。电动汽车保有量100万辆,占全球的50%。2016年至2017年3月,新增项目120个,产能1300万辆/年。据预测,未来3年国内市场销量为300万辆,2030年为1500万辆。
产业发展由政府驱动转向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起步阶段,政府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主要驱动者。通过行业管理、政策补贴、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完善,建立了新能源汽车政策扶持体系,从供需两端刺激产业发展。2017年起,政府高额补贴政策逐步退出,新能源汽车将进入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阶段。根据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品牌化发展方向,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破解创新难题,促进产业发展。
智能化成为发展方向,产业生态跨界融合。电动汽车是囊括汽车、电力、化工、IT产业的跨界发展,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是发展方向。比如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通过摄像机、雷达、传感器来强化汽车安全性。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现状
产业链完整。依托江淮、安凯、国轩高科等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及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企业,构筑了从
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研发制造、再到充电设施与新能源汽车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市场化前景较好。创新商业模式,以“定向购买”推广纯电动乘用车,推出电池“融资租赁”方案,以租车、充电和停车服务为重点,构建“三位一体”的运营服务平台,打造新能源汽车共享云平台。运用“互联网+”理念,开发充电管理平台,实现充电“一卡通”,建设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研发力量较强。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拥有国字号创新平台、技术中心13家,公共技术研究院1家,检测、检验、认证等机构5家,授权发明专利320件。以江汽“迭代研发”平台为代表,加快技术进步,在整车轻量化、系统集成及电机功率、电控系统优化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但是,动力电池抗寒差、寿命短、成本高、电池续驶里程低等,仍是制约瓶颈。
走集群化之路,提升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特定地理空间形成的企业自组织系统,在关联机构、价值链、市场等各种渠道作用下,集群企业不断优化分工和协作,竞争和合作的互动,形成持续创新动力,加快产业升级。
一要推进园区创新管理、整合升级。按照产业生态特点,推进园区创新管理、整合升级,形成以某个核心产业为依托、行业领军企业为主导、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锻造区域竞争地位。推动龙头企业基于全球产业的分工定位,主攻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在合肥乃至都市圈内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二要推进开放式创新,跨界融合发展。支持基于“互联网+”的技术、组织和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家、投资家和专家学者创办民办研究院,以创新资源生态化、社群化来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和机构。顺应产业跨界融合特点,寻找新的创新动力,形成导入IT产业、智能化产业创新人才和研发项目的复合创新产业体系。
三要建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融合互动发展体系。充分发挥“财政+银行+证券+基金+保险+担保”的协同作用,加快产业金融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引导、科创、并购等基金支持体系,形成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到产业基金、上市融资的全链条融资链,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作者单位: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