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汽车“吃”的是汽油,排放的是温室气体。有的汽车“吃”的却是氢气,排放的只有水。这第二种车,叫做氢燃料
电池汽车,目前正在汽车界悄然走红。
氢具有来源广泛、大规模稳定储存、持续供应、远距离运输、快速补充等特点,在未来车用能源中,氢燃料与电力将并存互补,共同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虽然在百姓心中,氢燃料电池汽车依然不显山不露水,可是在很多专家眼里,其将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得先从氢燃料电池的原理说起。氢燃料电池其实是一种发电装置,它的燃料就是氢气。氢气从燃料电池的阳极进入,氧气从阴极进入,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电流并生成水。
这种化学反应在产生能力的同时,可以实现零排放,非常环保。跟普通汽车相比,以氢燃料电池为发动机的汽车拥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就算跟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也可圈可点。
一般
电动车受电池储存能量限制,充一次电续驶里程在200公里左右,充电时间也动辄几个小时,用户存在“充电焦虑”。而加氢和加油一样,只需要几分钟,而且加一次氢续驶里程可达500—700公里。
正因如此,在我国确立的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发展布局中,燃料电池车一直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并列为“三纵”——尽管与另外“二纵”相比,燃料电池车的发展态势一直有点低调。
令人鼓舞的是,《“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再次寄予厚望,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燃料电池车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范应用。在补贴政策方面,2016—2020年其他“二纵”的补贴额度会大幅退坡,但燃料电池车的补贴额度不但不减,有的车型还有所增加。
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燃料电池,这是以前没有的局面。2014年,日本丰田宣布其氢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市场,售价仅比锂电池车稍贵。在国内,佛山、如皋、郑州、上海、北京等地已开始氢燃料电池大巴车的示范运行。
如果说2015年是世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元年的话,2017年可视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元年。国内大的汽车企业如上汽、一汽和东风均已开始计划、设计或生产百辆级的燃料电池专用车投放市场。另外,北京冬奥会也将进行燃料电池大巴车的示范运行。
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
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相关零部件的生产流水线、生产工艺等配套稀缺。而在日本,燃料电池产业各个环节都有企业在做,这对于燃料电池降低成本、推进产业化十分有利。
国内氢燃料电池技术在经过十几年研发后,有了基本的铺垫,但很多关键材料和零部件还没有走出实验室。氢燃料电池技术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技术是膜电极,其重要性相当于电脑和手机的芯片,而国产膜电极在耐久性和性能上还有待提升。目前国产膜电极的寿命最高能达到8000小时,国际上最好的水平是10000小时以上,这也直接决定了氢燃料电池的寿命。
现在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处于从示范、考核到产业化的过渡阶段。燃料电池技术门槛高、难度大、涉及的技术链条长,全方位商业化还需待以时日。但是,可以从一部分领域率先开展商业化突破。这部分领域,是指城市客车等商用车领域。这也是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进展最快的部分。
之所以从这些领域着手,而不是像日本丰田公司那样从家用轿车做起,主要是因为这些领域更容易切入。城市客车等对氢燃料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可靠性等要求相对家用轿车较低。比如,笼统来说国内氢燃料电池体积比丰田公司的氢燃料电池大一倍,放在客车上没有大碍,但是放在小轿车上就显得很笨重。
去年丰田公司的氢燃料电池轿车卖出几百台,而我国的燃料电池客车已达到100辆级水平。国内氢燃料电池的城市客车、增程式燃料电池汽车等总量可能会在一两年内超过丰田,达到千辆级别。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国家不仅要制定关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政策,更要正式把氢气作为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氢气的制取、运输、存储和利用。
氢气不仅比较清洁,而且来源广泛,和电能一样,属于能源中的“通用货币”,仅把我国化肥厂、炼焦厂等排放的工业副产氢收集起来,就足以供几千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
其实氢燃料电池并非全新的技术,20世纪60年代,氢燃料电池就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航天领域。往返于太空和地球之间的“阿波罗”飞船就安装了这种体积小、容量大的装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