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行业盛会,把无数目光聚集在了“未来出行”这一话题上。11月10日,2017全球未来出行高层论坛暨国际展览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拉开了序幕,超过2000名嘉宾、百余创新企业参与了此次盛会,共同探讨未来出行趋势、展现新产品新技术。
明年进入电动汽车产品密集投放期
从燃油到电动,从传统到智能化,全球出行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这个生机勃勃的新兴行业崛起速度快的惊人,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资本的注入让人们坚信,电动出行已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在经历了09年至今“粮草先行”的大规模建桩运动后,各式电动汽车千呼万唤始出来,开始接连亮相市场。除了老牌车企大众、沃尔沃、别克、奥迪、保时捷等陆续发布新
电动车型之外,一大批互联网背景企业也纷纷加入游戏,蔚来、威马、小鹏、车和家、奇点…,新能源行业的迅猛发展让他们得以有机会与传统老牌车厂一决高下,在互联网行业里多年的摸爬经验让他们对用户体验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对出行行业的互联网化变革的信心是他们跳入这片蓝海的最大底气。
值得关注的是,蔚来汽车纯电动SUV车型ES8将于2017年12月上市,据称续航里程可达400KM;车和家SEV产品将于2018年量产上市;小鹏汽车2.0版同样将于2018年上市和交付用户…,对于电动汽车市场来说,2018年将会是很热闹的一年。
截止到目前,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09万辆,要实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500万辆的目标,从2018年开始,国内电动汽车的销售量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把2018年称之为电动汽车的销售元年亦不为过。但与此相对的,却是电动汽车的用车环境依然有待改善。
充电还是个老大难?
政策红利的吸引、无噪音无污染、清一色酷炫的外形,更具未来感的驾驶体验让一大批敢于尝鲜的消费者将目光投向电动汽车,但用户对于充电设施的忧虑却成为如今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为什么会担忧?因为电桩不够多吗?国内超过17万根的公共电桩建设量已经让世界瞩目,到2020年国内预计将建桩450万根,理论上目前已经能够初步满足目前用户的充电需求,真正困扰着充电用户的是充电过程中的种种乱象。
手机里装上十几个充电APP,每次找桩都是一次艰难的过程,好不容易找到了充电桩,却发现插枪没反应、电桩停机,或者被燃油车占了位……这些就是电动汽车车主们普遍在经历着的现状。
“桩”家的生存现状:小而分散,大而不强
作为充电桩背后负责运维的角色,电桩运营商的经营状态直接导致了充电市场的种种乱象,总的来说就是:小而分散,大而不强。
“小”即中小运营商,这些运营商的网点布局大多集中在单个城市的区域内部,他们在各自区域内往往有着不错的场地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区域优势,也真是因为如此,该类运营商很难进行大规模扩张,只能各自为营,各谋其政。同时各中小运营商之间相互竞争,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运营模式,手工记账、充值办卡、自主开发app,各家一套,五花八门,结果是用户找桩及充电过程十分繁琐,体验极差。
大体量运营商同样也有“大”的烦恼。一些大型运营商网点分布范围很广,追求规模效应,期望能够通过足够的覆盖率满足用户充电需求,但过高的前期投入成本和“一地难求”的场地资源决定了很难有一家运营商在每一个区域市场内都能够做到全面覆盖,看似总体规模很大,实际是区域市场内布点很分散,很难真正满足区域内用户的充电需求,造成大而不强的局面。与此同时,大型运营商很多早期建下的电桩因地理位置原因或硬件原因,已经不能满足充电市场的站点需求和设备需求,让很多网点形同虚设,实际利用率非常有限。
充电服务双边市场的另外一边——充电用户,由于缺少信息获取渠道,对电动汽车这种全新出行工具的理论认知极其缺乏:自己的车适合什么样的桩?适合自己的电桩到底在哪?自己建桩还是找公共电桩?快充好还是慢充好?这些问题无人为其解答,但充电作为一种刚性需求,车主不得不战战兢兢去自行摸索,随之而来的是极高的试错成本,而这背后潜藏的是车主和桩主之间信息极不透明的市场瓶颈。
转型前自建充电站实景3.JPG
第三方服务平台之战即将打响
行业乱象让充电行业的发展陷入困境,急需寻找一个突破口——未来充电行业想要有序化发展,必然要实现充电方式和服务标准的统一。市场经济的竞争特性决定了电桩运营商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的相对孤立状态,但互联网时代下的市场经济,竞争与联合从来是相生相伴。
如何在保证各电桩运营商自身信息安全和品牌独立的前提下进行有效联合,将分散的电桩资源通过某种方式聚集起来是这个行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统一标准的管理和运营,用户充电体验才能得到改善,电动汽车才有可能像燃油车一样跑得无拘无束。
很多电桩运营商正在自建平台,希望能够吸纳更多运营商实现联合,但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让这一设想很难得到实质性落地;也有不少桩企凭借对电桩的了解也在试水做平台,但企业性质决定了其他桩企很难与其进行数据对接,到头来只能停留在自用阶段;也有部分纯软件公司发挥软件优势做平台,但这些公司绝大多数缺少行业背景,对电桩运营场景和充电用户真实需求都不甚了解,其平台往往只能实现单纯的电桩位置信息的发布或单个运营商的监测运营。
充电用户和电桩运营商所需要的,是一个与电桩运营商、电桩生产商均无利益冲突,同时又了解用户需求,了解电桩运营的第三方平台。
已经有人开始了这种尝试。在此次未来出行展会亮相的众多车企和电桩运营商中,一个名为“云快充”充电服务平台的展位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个“不建桩,只做平台”的云快充曾是一家建桩上千根、在江苏拥有着相当可观的充电用户量的电桩运营商,但正是这样切身的运营经验,云快充才意识到了市场的分散性带来的弊端,也因此完成了自身的转型,成为了一家同时面向充电用户和电桩运营商、以聚合优质充电服务为核心价值的共享平台。“云快充”作为第一个玩家已经抵达战场,更多的玩家已经在路上,大家拭目以待!
任何一个新兴行业,都会经历一个从粗放到精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近来发布的新能源政策愈加偏向市场化,补贴申领条件在不断提高,这事实上是件好事,新能源出行总要学会自己走路,只有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独立自主的走下去才能使这个行业真正成长起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