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储充”技术发展升温 成本过高是瓶颈

时间:2017-11-23 08:44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综合报道
点击:

  11月22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第十届北京国际充电站(桩)技术设备展览会和2017北京国际储能技术与应用展览会”上获悉,“光储充”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充电桩产业链企业关注。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充电桩的充电速度和充电设施利用得到极大提高。但是,行业经营情况堪忧,需探索更多的盈利模式。
 
  成本过高是瓶颈
 
  《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近日出台,将加快“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模式的发展。
 
  国内首座“光储充”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站近日在上海松江区建成投运。该充电站由国家电网公司投资建设,集成了光伏发电、大容量储能电池、智能充电桩充电等先进技术。据统计,“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运行一个多月来,累计售电量达12000余千瓦时。其中,光伏发电量2300千瓦时左右,约占总售电量的20%。
 
  进入“光储充”领域的企业不在少数。健网科技今年推出了自主研发和设计的新型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V2G系列等产品和技术。深圳市永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圳永联”)整合“光储充”资源,在运维管理方面开发了相应产品。
 
  不过,储能成本过高,是“光储充”一体化发展面临的落地难题。深圳永联副总经理杨惠坤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光伏+电动汽车电池充电项目已经落地,但一直没有把储能加入其中,根本原因在于储能成本过高。无论是新的锂电池储能,还是动力电池的阶梯次利用,所增加的成本都让企业难以承受。
 
  “由于储能成本过高,相应的产业激励政策很重要。在海外储能应用主流市场,虽然电价相对较高,但对储能产业有补贴政策,助推了当地储能行业发展。”业内专家表示。
 
  助力行业升级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国内公共充电桩总数达19.5万个,私人充电桩达18.8万个。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地方充电设施建设规划及补贴政策的密集出台,充电服务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爆发。
 
  在本届展会上,鲁能智能、华商三优、法国IES、英飞源、科林电气、中兴通讯、科陆电子、科士达、鼎充新能源、永联科技、四维图新等近百家企业亮相,展出了充电桩、充电模块、储能电池、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等新产品和新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提高充电速度和充电设施利用率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充电模块作为充电桩的核心部件,其特性直接决定了充电桩的输出性能。英飞源在本次展会上推出了恒功率15kW和20kW系列充电模块。据了解,该系列模块具有恒功率、满载高效、低功耗等优势,能实现50v-750v超宽电压范围输出,大幅提高电动汽车的充电性能。
 
  “为提高充电桩在不同电压下的充电功率,使用恒功率充电模块是大势所趋。一个750v的充电模块,如果不是恒功率输出,在电压400v时输出功率只有最大功率的67%。如果采用恒功率模块,60kW的充电桩在400v充电时,也能实现60kW的输出,对于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英飞源总经理朱春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IES推出24kW壁挂式直流桩Wall box和50kW落地式直流桩Keywatt60两款新产品。其中,Wall box是面向全球市场符合多标准的一款快充设备,具有体积小、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两款产品均采用了IES研发的KeyWatt技术核心模块,待机功耗低于20W,充电效率高达94%。同时采用特殊散热工艺,隔断空气污染,无需滤网,有利于持续高效快充。”IES中国总经理赵顺表示。
 
  探索盈利模式
 
  不过,充电桩运营企业投入大,成本回收慢等问题,让企业苦不堪言。
 
  深圳英飞源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经理谢国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之前为了补贴,许多企业四处乱建充电桩,导致运营困难。行业要健康持续发展,依靠补贴非长久之计。充电桩运营企业应该桩随车走,车随货走,瞄准公交场站和大型的货运物流基地。这些地区的充电桩利用率高,容易收回成本。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情报所领域专家左培文表示,从国外的经验看,先进入公共领域再进入私人领域是比较好的发展模式。比如美国的Charge Point,目前占50%的份额。其在公共充电桩领域份额很高后,才进入私人充电桩领域。
 
  “目前,充电桩运营企业盈利主要依靠充电费、充电服务费以及补贴。长远看,应该向新能源汽车租赁、车桩网一体化互动的服务发展。”左培文认为。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标签: 储能 电动汽车 充电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 彭博新能源财经报告:锂离子电池储能势将面对来自新型长时储能的竞争

    基于越发雄心勃勃的全球脱碳计划及在一些市场上与锂离子电池储能竞争的可能性日益增长,长时储能(LDES)正在全球迅速引起关注。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近日发布的《长时储能成本调研报告》显示,虽然多数长时储能技术尚处于早期,成本仍高于锂离子电池储能,
    2024-06-03 10:31
  • 低空经济“起飞”,电池厂要讲“新故事”

    据悉,目前低空经济赛道的主要有三拨群体:原先做无人机的,如峰飞等;航空背景出来创业的,如时的科技、沃兰特、御风未来等;大型飞机、汽车等制造业巨头,如空客、大众、小鹏、吉利等。
    2024-06-03 09:48
  • 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筑牢动力电池安全底线——独家解读《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

    5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GB 38031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
    2024-05-29 09:28
  • 日本和欧洲建立数据共享系统,合作回收电动汽车电池

    4月2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下属的信息技术推广机构(IPA)与欧洲签署了一份关于信息共享和相互认证的谅解备忘录。
    2024-04-24 08:00
  • 新型储能行业需回归技术创新主航道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在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同时,也出现了产能过剩、项目实际利用率不高、安全监管亟待升级等问题。业界呼吁,行业应坚守安全底线,尽快回归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主航道。
    2024-04-21 14:30
  • 氢能汽车VS电动汽车,谁才是未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这是氢能作为新兴能源被首次提及。
    2024-04-12 08:26
  • 新型储能和氢能:当好绿色转型“开路先锋”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仍旧刻不容缓。”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其中,《报告》首次提出要发展“新型储能”和“前沿新兴氢能”,将为2024年引领能源绿色转型培育一对“开路先锋”,加速我国奔向“
    2024-03-21 08:22
  • 国内唯一!事关电动汽车电池,国家级中心在深圳成立

    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批准深圳成立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该中心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领域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2024-03-17 12:11
  • 拆解电动汽车电池“烫手”的四宗罪

    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健康程度如何,损伤之后能否得到及时维修,不仅关系到车辆能否正常使用,更关系到驾乘人员和其他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此外,对电池价值的评估会直接影响二手车交易价格。电池回收再利用通道是否顺畅也关系到电动汽车报废过程中
    2024-03-15 08:30
  • 储能电池进入淘汰赛

    储能电池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过剩局面。 2024年刚开局,储能电池扩产不停歇。据统计,1、2月涉及储能电池的开工项目已超过10个,总产能超80GWh,总投资超600亿元。 图片 在2023年头部企业经历疯狂的扩张后,2024年,储能电池行业迎来越来越多的跨界者。 另
    2024-03-13 10:01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