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唯一在中国不断谋求扩张势力范围的外资车企,只有大众。和多年前来中国拓荒一样,大众再次趟出了政策的边界。虽然“上汽奥迪”计划在围攻中搁浅,但大众与江淮的合作,着实让业界见识了“政策把握”的高超技巧。
继去年与江淮签署备忘录、今年6月正式签约合资生产
电动车之后,11月27日晚间,大众集团、大众中国和江淮三方再次签署合资合作谅解备忘录。各方计划共同研发、销售“多用途汽车”。
大众“平衡术”
一石激起千层浪。3月份即有人断言,大众江淮必将合作拓展到燃油车,但大多数分析不以为然。现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载明,“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
大众如今的实践表明,“同类”这两个字着实精妙。法无禁止则可,意即“不同类”就不受两个合作伙伴数量限制。“江淮大众”(新能源合资企业)如是,眼下的“多用途汽车”亦如是。
啥叫“多用途汽车”?通稿中解释称“皮卡、MPV、电动商用车等”。大众坚称,与江淮的新合作只涉及轻型商用车(LCV)。而MPV车型中,符合“商用车”定义的,限于九座以上。上汽大众拥有途安(七座)系列MPV产品。大众可能事先对两个合作伙伴保证,不涉及既有产品线。
只要大众江淮生产九座以上MPV,就没毛病。既能绕开政策限制,又能安抚一汽上汽。至于皮卡和电动商用车,在中国向来属于小众市场,成不了大气候,也就无人揪着不放。
大众在政策和既有伙伴利益的狭缝中游走,居然没有触碰任何既得利益,堪称神操作。和此前“上汽奥迪”的粗暴操作出自同一家公司,简直令人无法相信。
如果将大众看成是玩文字游戏钻空子的企业,未免片面。大众势必先要取得中央监管部门、地方政府、既有合作伙伴的谅解。事先的铺垫工作到位,无人掣肘,才会有双方高层微笑签字、摆拍的镜头。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年功总要有的。
全系布局是立身安命本能
兜了这么大的圈子,大众和江淮能获得什么收益呢?
大众在2011年完成对曼的控股,2014年完成曼和斯堪尼亚的内部整合,重卡布局完成。大众商用车部门则负责LCV的开发和销售,去年在全球卖了48万辆LCV,这个成绩只能说差强人意。自从大众北美因为“排放门”,陷入信用上破产、乘用车业务几近停摆之后,大众收购了美国航星公司(Navistar)19.9%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后者是北美重卡和中卡制造商,大众显然需要在大中型货车引擎上重新找到北美立足点。
航星和江淮也在中国合作,成立合资引擎工厂,江淮10%的商用车使用航星引擎。而大众入股航星后,相当于大众与江淮在传统燃油引擎上,间接建立了合作关系。
业界还需要纠结大众跨过燃油车第三合作方的禁地吗?岂止是卡车,宇通客车与曼在郑州成立猛狮客车,大众通过控制曼,也间接参与了猛狮客车。
玩久了间接持股,现在亲自出马,大众企图在“多功能汽车”上扩大市场容量。在大众看来,皮卡和MPV虽然眼下还卖不了几辆,多半因为政策掣肘。也正因为如此,福特、丰田等对手还未充分布局(这两家在北美皮卡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
大众抢先步子,赌的是皮卡在二三线城市解禁、乡镇农村生产用车升级预期。
至于电动商用车,大众自己也并无现成的产品线。倒退两年,因为补贴过于给力,中型电动商用车市场需求已经提前透支。“骗补门”则将该细分市场打至“休克”,没个两三年无法复苏。
全系产品、全方位布局,是一线车企立身安命的本能。即便闲棋冷子,过几年很可能就有膜拜其高瞻远瞩的舆论。
江淮不会成为全面伙伴
与福特-众泰等迫于新能源积分政策的苟合关系不同,大众与江淮是战略层面合作。不过,江淮因为其江湖地位,无法与一汽上汽相提并论。江淮不能期望从合资这一领域获得一线车企的晋身符,该时间窗口已经关闭。
大众对合作定位也基于对江淮品牌的基本认知。大众中国总裁海兹曼强调,“江淮大众”(新能源)将创立新品牌,不会使用大众Logo。此事已有先例,潜在消费者看到腾势(参配、图片、询价) 品牌,联想到奔驰了吗?对,就是这种若即若离、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感觉。
这不仅是出于一汽上汽可能的桌下条件,更出于大众珍视自身品牌价值的反应。尽管江淮方面一直宣称,江淮将与大众进行“全产业链”合作,但大众已经明确,电动车MEB平台,仅与一汽上汽分享。大众没有提及江淮大众将使用什么样的平台。而且,在2020年40万辆新能源销量目标中,江淮出品占据比例会“小一些”。
为了避嫌,有江淮高层出席的大众媒体沟通会上,一汽上汽高层并不露面,防止外界有“四方合作”的印象。
和外界认识的相反,廉价电动车并非仅为江淮大众的势力范围。单独研发一款适合江淮的平台,更是绝无可能。一汽大众也会推出经济型电动车,双方产品如何区隔?
海兹曼 语焉不详,仅提出
电池方案、加速性能等可能有不同。大众在隔离南北大众同平台产品上是如何做的?虽然外观和名字不同,仍然避免不了同室操戈。为了避免争议,江淮将得到等而下之的产品线,不言而喻。
在电动车序列中,而大众供应链能否为江淮所用,并不乐观。一则江淮有自己的传统供应商;二则大众供应商报价,可能不满足江淮的廉价车成本要求。
这样一来,江淮大众前景不大明朗。作为补充,江淮有在“多功能汽车”领域上“找补”的原动力,双方各取所需。对于大众而言,新合作锦上添花而已;对江淮来说,可能涉及到未来数年跻身主流制造商的地位问题。双方合作,从一开始,温度就有区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