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动警方跨省追踪的环保案件背后却是汽车废旧电瓶!日前,这一则登上环保法制版头条的新闻进入笔者视野,不仅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环保的重大案件,更关键的是,造成污染的主体是汽车废旧电瓶,而这也给即将步入回收环节的汽车动力
电池行业敲响警钟。
汽车废旧电瓶非法回收不是新闻,然而如此这般恶劣的,此前却并不多见。据北京警方通报,日前,北京环保警察与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警方联合破获了一起特大污染环境案。位于北京通州的“电池王”王某几乎收购了北京市场上一半的废旧汽车电瓶。回收后的废旧电瓶不经任何环保处理直接发往外地的地下炼铅厂,电瓶内浓酸直接倾倒造成上千平方米的土地环境严重污染。在警方查处的两个黑工厂里,查获危险物137吨。
在这一案件中,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何以北京近一半的废旧电瓶会流入这个“电池王”的黑工厂?一个以汽车废旧电瓶为主要对象的地下黑工厂居然造成上千平方米的土地环境污染?是因为汽车废旧电瓶没有法律法规约束吗?显然不是。《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明确规定,废铅酸蓄电池应当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收集、运输、拆解,再生铅企业应当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后方可经营或运行。
令行不止显然是造成这次重大污染案件的根本。其实,多年来,非法回收汽车废旧电瓶一直在悄悄的运作。因为正规汽车废旧电瓶企业需要资质且资质申请不易,同时废旧电池正规回收、销毁成本较高,而废旧电池中的铅又具有回收价值,就形成了一条非法的黑色产业链。没有回收资质的非法企业暗箱操作、回收,然后转向没有处理资质的黑工厂进行铅的回收,而正规回收企业因为要承担回收过程中的环保成本等,不具备经济竞争力,让大量的废旧电池流向“黑市”造成了污染。
非常巧合的是,就在这起案件爆发的同时,1月18日,《废铅酸蓄电池回收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编制工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在这次聚集了大批业内专家的会议上,明确废铅酸蓄电池回收技术规范的同时,还重点分析了废电池闭环逆向回收体系架构,确定了废电池回收的流程和责任主体。且不论这个《技术规范》是否能解决当前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的一些技术问题,在市场无视既有《技术政策》、非法回收汽车废旧电瓶的上述环保案件被爆出后,光靠政策、技术标准约束汽车废旧电池回收显然存在很大难度。而更令笔者担忧的是,汽车废旧电瓶尚且如此,那么在绝对量上更多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又将如何?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接近170万辆,而按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进程判断,动力电池的回收将在2018年迎来爆发期,到2020年,预计将有32.2Gwh的动力电池流向报废回收环节。这么多的动力电池,其回收处理同样涉及环境污染,而这些动力电池中含有的钴、锰、钴、钛等物质与铅一样同样具有回收价值。而且,现行回收工艺决定,这些动力电池的回收同样涉及环境污染问题,要想拿到回收资质同样不易,而一些非法企业同样因为逃避环保责任可以利用“经济”手段抢占回收市场。同样的问题会否在动力电池行业上演,恐怕不是无畏的担忧。
据了解,《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已经上报WTO公示,按照计划有望在今年初施行。《暂行办法》同样明确了动力电池设计、准入、生产、销售、维修更换至报废及再生利用等系列要求,也提出了惩罚机制,可谓动力电池回收有明确法律规定,可是这一办法真的能落地吗?落地的效果能否具有实质的约束力?能否杜绝“黑市”的非法操作等系列问题仍存在很大隐患。在经济利益面前,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恐怕同样的问题会不可避免的再次上演。
值得庆幸的是,动力电池在其完成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的使命后,进入储能等梯次利用途径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而目前动力电池的回收尚处于早期,如果能建立起闭环的回收体系,采用编码制度,让生产者切实发挥责任,承担回收业务,建立制造回收无缝对接的体系,也许同样的问题可以杜绝。希望到时候真的能令行禁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