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在近日举行的《动力
电池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
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上表示,动力电池性能涵盖了安全性、循环寿命与日历寿命、能量密度、倍率充放电能力、耐受振动与高低温环境的适应性、产品批量生产一致性以及成本等多方面,真正的制高点不仅仅是能量密度,而是多项指标综合优化组合所构成的。
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持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产业协同创新进步显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市场整体竞争力逐渐增强,龙头企业培育取得有效进展,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和扩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看到优势的同时,还应该认清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看到市场竞争的激烈与残酷。
对于我国动力电池未来的发展,吴志新提出3点建议:
加大研发投入,抢占科技制高点。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发展的导向,行业上出现了过于强调单一能量密度指标的不正确倾向,有些企业甚至以此为噱头进行融资宣传。吴志新希望科技人员少一些浮夸,多一些务实,耐得住寂寞,从基础做起,不放过任何细节,埋头苦干,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残酷竞争中立于不败。企业应该勇于舍弃短期效益,少一些恶性价格战。登高望远投资未来,研发新产品,俯下身去关注细节,完善每一个成熟产品。
优化顶层设计,实现产业链纵横整合。市场开放是大势所趋,动力电池产业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国际化的。吴志新认为,面对具有领先技术实力和产业实力的跨国集团,与强者狭路相逢,应该尽快开展并完成3件工作:第一,领跑企业应该尽快完成产业链的纵向整合,掌控上游稀缺资源,与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掌控优势资源,与下游PACK企业、新能源整车企业建立同舟共济的牢固合作关系,率领上游企业主动与下游一个或多个整车企业,建成庞大的产业集群,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第二,领跑企业应加快完成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的横向整合。目前为止,我国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有近100家,领跑企业各有所长,规模较大,而众多小企业也有自己的用户,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世所罕见。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存活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数量必然有限,优势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可实现优势互补,再与占据地利优势的具有特色的小企业进行整合,可迅速实现全国布局,同时会避免在产业残酷竞争中,大批小企业破产、转产,造成行业的产能浪费和投资浪费。第三,要尽快实现整车与动力电池纵向技术链融合。新能源汽车的整车构型、使用环境与传统汽车有很大差别,整车的设计必须以动力电池系统为核心展开。因此,贯通、融合动力电池与整车的技术链尤为重要。只有将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与整车设计布局综合进行安全、性能、寿命、环境适应性等整体优化设计,才能够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整车产品。
要统一标准规范,尽快建立梯次利用和报废回收产业体系。他说,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和报废回收,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尽快完成新能源汽车与各类梯次利用储能装备电池模块标准规格的统一,是实现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的关键所在。在产业形成之初,相关行业之间若能够明确定位,少一些争抢,多一些协作,这对新能源汽车、车用动力电池、下游梯次利用行业等,是多赢的利好,也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保护脆弱的自然环境,也极为重要。这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法规的引导,更需要企业担负社会责任,主动协作,共同努力,尽快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