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市场或成中小动力电池企业发展机遇

时间:2018-11-14 17:16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作者:白明琴
点击:
       “当前,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由政策驱动向市场主导转变,动力电池产业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产业整合向深层次推进,相关企业都将面临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在近日召开的“‘锂想’2018第三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上如是说。
 
       “2018年,动力电池行业艰难求生。”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表示,此前,原材料价格特别是锂、钴价格轮番上涨,企业叫苦不迭。今年,尽管锂、钴价格涨幅有所回落,但由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回款慢,导致动力电池企业账期延长、资金链紧张,多数企业利润下降。资金压力过大,留给中小企业生存的时间有限。同时,今年前9个月,动力电池产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前两家企业已占据了65.1%的配套市场,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进一步压缩。
 
       “动力电池行业进入了调整、整合、分化洗牌阶段,面向2020年之后的后补贴时代,动力电池产业迎来了两年的窗口期。”吴锋说。
 
       “不过,危机之中包含了机遇……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更具有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将相应细分市场作为目标,或者成就新发展。”吴锋、刘彦龙一致认为。
 
      生存压力加大,行业发展孕育重大变革
 
       “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很多问题。”吴峰说,例如许多技术瓶颈亟待突破,包括如何提高安全性和续驶里程,如何做到长寿命与低成本,以及电池回收利用、总体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不足、相关企业资金链紧张、新一轮洗牌加速等问题。
 
       “2018年,整个动力电池行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加大——主要是资金压力,也包括政策调整和外部竞争压力,产品安全可靠性、售后服务、成本压力等,很多企业把能够生存下去当成是最基本的目标。”刘彦龙介绍,不少材料企业同样活的比较困难。目前,锂电4大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正趋于稳定,已进入一个理性的价格区间,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也正趋于缓和。但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回款慢,也延长了原材料企业的回款周期。鉴于此,材料市场的集中度也将进一步提高,向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靠拢。在技术方面,今年不断有新的材料项目投产,材料企业持续用更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新材料推动电池技术迭代。
 
       今年以来,动力电池企业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例如融资,或稳固其他业务收入,确保生产线正常运转。一些企业也在不断通过多种模式的合作稳固上下游供应链,一方面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产品的冲击,另一方面也确保产品销售渠道畅通。“企业之所以顽强求生,主要还是看到了补贴退坡之后广阔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希望能在摆脱政策影响的情况下,真正搏一搏。”刘彦龙认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市场空间里,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动力电池企业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
 
       “不过,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许多企业依然投入可观的经费做基础研究、科研创新和产业升级工作。”吴峰表示,我国动力电池材料、技术、结构设计、工艺和体系及相关理论正孕育着一场重大变革,随之而来的将是动力电池综合性能包括性价比大幅度提升和更大的市场需求。
 
      政策市场双变动,及早应对后补贴和外资品牌冲击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受国家补贴退坡和技术门槛提高的双重影响比较大。”刘彦龙说,为此动力电池企业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来推动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考虑补贴退出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变化特点,及早应对和布局。
 
       对此,吴峰建议尽快制定动力电池国家质量标准。“经过多年的示范,动力电池产业运营已经暴露一些问题,例如,对客户过度承诺不负责任。电池的初始安全不代表全生命周期安全,实验室测试的循环数据与实际工况的数据不同。有的车辆一天要快充三次,一年就快充一千多次。目前的动力电池都没有热管理,如此充电频次,电池很难承受。因此,‘保多少年、多少公里’很直观但是不科学。”吴峰认为,动力电池产业亟需制定一个科学的质量标准,并与整车厂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协议,协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将来能够减少售后服务压力。”
 
     “不论是动力电池企业还是材料企业,包括新能源整汽车企业,都需要关注国内、国际市场整体发展形势。”刘彦龙表示,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对外商投资已经逐步放开,产业链企业受外资品牌的冲击已经不可避免,无论是动力电池企业还是材料企业都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布局。另外,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问题已经经箭在弦上,商业化的回收再利用模式亟待整车、电池和回收企业,包括材料企业共同探索。
 
       随着3C数码市场接近饱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成为锂电行业最大的一块市场。“但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残酷,反观小众动力电池市场,竞争相对缓和。‘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反而更具有优势,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将一些小众的竞争相对缓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刘彦龙、吴峰一致认为,这或是中小动力电池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电池 电池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