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偏高、技术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完善、推广不到位 国内加氢站建设路在何方

时间:2019-02-28 17:04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卢常佳
点击:
       我国已建、在建加氢站33座,但多数仅供示范车辆加注使用,暂未实现全商业化运营。按照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规划,我国的加氢站数量有望于2020年达到100座
 
       上海首条燃料电池公交线路上线运行、美国加州第37座加氢站建成、Atawey宣布将为法国创建33座加氢站……加氢站作为氢能源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
 
       加氢站既是氢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燃料分布式发电等氢能利用技术推广应用的必备基础设施。
 
       目前国家能源集团已基本完成国内首个符合35MPa/70MPa双模国际标准、全商业运作的示范标杆项目——如皋加氢站,可为70多辆燃料电池大巴或500辆燃料电池轿车提供加氢服务。整个项目预计于2019年第一季度末完成验收,正式开展商业化运营。
 
      全球加氢站掀热潮
 
       在氢能产业链中,加氢站是上游制氢、运氢与下游燃料汽车应用的重要枢纽。顾名思义,加氢站是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和充装氢气的燃气站。在加氢站内,氢气经氢气压缩机增压后,储存在高压储罐内,再通过氢气加氢机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氢气。
 
       据业内人士介绍,加氢站建设方式主要分两种:外供氢加氢站和站内制氢供氢加氢站。前者采用氢气长管拖车运输、管道输送后供氢;后者自备制氢系统,将制得的氢气经纯化、压缩后进行存储、加注。站内制氢可以省去较高的氢气运输费用,但是增加了加氢站系统复杂程度和运营成本。因此目前我国加氢站大部分为外供氢加氢站。
 
       根据加氢站内氢气储存相态不同,加氢站有气氢储运加氢站和液氢储运加氢站之分。全球近400座加氢站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为液氢储运加氢站,其中绝大多数在美国和日本。相比气氢储运加氢站,液氢储运加氢站建设成本更低,同时液氢储存量更大,充装更快,是面对未来更大加氢需求下的更优选择。
 
       在全球范围内,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大多对氢能源的未来持乐观态度,积极开展加氢站的建设,加氢站正在向“加注压力高压化、储氢容量大型化、加油/加气/加氢合建化、布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其中以日本为先,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106座,预计于2020年达到160座。
 
      国内加氢站处于爬坡中
 
       业内人士介绍说,加氢站建设也面临许多问题,诸如成本高、技术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完善、推广不到位等。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氢能的发展起步较晚,近几年才掀起热潮。
 
       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投资收益。目前加氢站投资收益难以保障,根据投资额度不同,需要把氢气到厂价与出售价控制在合理区间内,才能实现完全商业化的盈亏平衡。可见,制氢和运氢/储氢这两项成本是其中的“拦路虎”。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2月,我国已建、在建加氢站已达到33座。但多数仅供示范车辆加注使用,暂未实现全商业化运营。
 
       按照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规划,随着燃料电池车对氢气需求量的增加,我国的加氢站数量也有望于2020年达到100座。
 
       我国已建成并正式运营的加氢站只有15座,运营数量仅占全球的3.9%左右,并且大部分加氢站仅为日加注能力为200kg的示范型加氢站,这些加氢站的规划设计、工艺流程及设备配置、氢源的选择、自动控制系统等大多不能满足商业化运营的要求,对运营经济性、耐久性的验证仍显不足。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已建成并正式运营的加氢站大部分加氢能力在200kg以下,未按照SAE标准执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成为我国氢能应用推广的主要障碍。
 
      各方投入有待加强
 
       “投入力度亟待加强、关键技术和装备亟待突破、核心技术标准体系亟待健全、加氢站投资缺乏核心理念、顶层设计缺失导致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不健全、政府审批管理及执行不到位、科普工作不到位社会认知不清晰等等。”中国氢能联盟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大钊指出了中国氢能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加氢站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还有不少差距,不仅加氢站数量少,而且加注压力等级低,分析其原因,主要受国家政策、装备技术、标准规范等因素的制约。
 
       国家能源集团如皋加氢站相关技术负责人刘飞说:“加氢站标准化和模块化是加氢站快速高效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建议从设计和审图环节就融入此概念,图纸审查把关可以依托行业技术协会以‘专家论证’形式进行,建设环节依托企业标准大胆创新和尝试。”
 
       对此,中国氢能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陈霖新指出了加氢站的几项特别需求:第一,氢能源车用的氢气品质要求严格;第二,氢的压力高,对储氢、加氢设施的材质都有严格要求;第三,压缩机也不一样,天然气压缩机是活塞压缩机,氢气压缩机大多采用隔膜压缩机,不能被污染,在运营管理上要求也非常严格。
 
       “作为未来新型的能源供给终端,为更好在氢社会能源管理中发挥作用,智慧理念将贯穿加氢站布点、规划、设计、建造、运营全过程,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注全环节构建智能管控系统,做好加氢站建设和运营以及上下游延伸管理,依托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对安全、氢气流、车流、资金流进行全方位共享和优化配置。”刘飞说。
 
(责任编辑:子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 产能小、成本高、电力技术威胁 氢炒作是如何失败的?

    分析认为,问题不仅仅是扩大氢气生产比预期更困难,氢能实际用途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也是一大问题。如今,包括电热电池和热泵等基于电力的技术已经快速发展,成为除了氢能以外的可选项。而如果这些电力技术继续发展,2050年碳排放清零目标中氢气的作用可能只有
    2024-05-21 09:50
  • 科创板业绩会电池专场:行业低端产能将加速出清 企业披露新技术进展

    科创板集体业绩会电池专场:行业低端产能将加速出清 企业披露新技术进展 财联社 2024-05-09 20:54 《科创板日报》5月9日讯(记者 余佳欣) 近期,锂电行业迎来多方利好,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锂电下行周期或迎转机。在今日(5月9日)举行的2023年度科创板
    2024-05-10 11:16
  • 氢能产业步入加速发展期,绿氢成本降低成关键

    东方证券最新研究报告指出,随着“十四五”规划对氢能的高度重视与政策密集出台,中国氢能产业正迎来全面发展加速期。氢能作为战略性脱碳能源载体,已被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其在能源转型和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024-04-26 08:36
  • 固态电池技术加速导入,新能源商用车或迎新突破

    固态电池的“热风”,终于吹到了商用车领域。
    2024-04-25 17:52
  • 新型储能行业需回归技术创新主航道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在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同时,也出现了产能过剩、项目实际利用率不高、安全监管亟待升级等问题。业界呼吁,行业应坚守安全底线,尽快回归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主航道。
    2024-04-21 14:30
  • 固态电池“上车”风口再起:技术创新还是故事噱头?

    随着中国智能电动车的渗透率迈过40%的分水岭,汽车行业的动能转换拐点无限靠近,竞争愈发激烈、同质化愈发严重的中国新能源车企正在加速寻找差异化立足点。 继800V、超快充、城市导航辅助驾驶争先上车以后,行业需要新的故事来提振士气,作为没有明显短板、
    2024-04-17 09:37
  • 《ESG Weekly》:安全事故不断 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挑战

    继续用技术创新来推动极限,克服困难,成为科研工作者、动力电池企业们的共同宏愿。
    2024-03-31 07:33
  • 重型车辆液氢储供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氢能新赛道或加速发展

    据报道,记者13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由该院101所牵头开展的重型车辆液氢储供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项目历时3年完成了车载液氢储供系统7项关键技术攻关。
    2024-03-15 08:13
  • 行业步入筑底期 关注电池出海与新技术落地

    东兴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锂电池环节盈利提升的关键在于与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与成本端控制能力。头部厂商技术积累深厚,更具差异化的产品矩阵可充分覆盖下游客户不同层级需求,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且在生产规模、精细化制造能力以及产业链一体化布局等方面全
    2024-03-13 09:09
  • 确保锂电池“零起火” 苏州高新区企业推动技术革新

    新能源电池防火保护措施科技水平又进一步。位于苏州高新区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的星恒电源通过技术革新,大幅提升了锂电池安全系数,确保不起火、不爆炸。今年,星恒电动两轮车锂电池业务预计出货350万组。 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以中国科学院物
    2024-03-06 23:25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