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发布了其关于加氢站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加氢站投资建设与运营现状研究报告》。在研究报告中,伊维经济研究院从加氢站的分类、建设运营现状、投资主体、运营模式、建设成本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于加氢站的分类,伊维经济研究院从不同的维度对加氢站进行了分类,按照加氢站内有无制氢设备,加氢站可分为外供氢加氢站和站内制氢加氢站,站外供氢加氢的氢气来源一般来自外部大规模的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氢,设备方面的投资主要在于氢气压缩装备、氢气加注设备、高压储氢装置等;站内制氢加氢站自备制氢设备,一般利用的是电解水制氢和天然气制氢方式。EVTank认为,国内加氢站主要为外供氢加氢站,外供氢气大多来自高压气氢长管拖车等。
根据加注规模不同,伊维经济研究院认为加氢站建设有移动式加氢站与固定式加氢站。移动式加氢站可分为移动撬装式和加氢车,采用压缩机直接将氢气升压到35MPa加注到燃料
电池车辆,具有机动性高、加注能力高、使用简单等特点,适合小规模示范运行加注。而固定式加氢站通常采用降压平衡加注,将氢气压缩储存在站内45MPa储存系统,再通过氢气加注系统,平衡加注35MPa储氢压力的燃料
电池车辆,具有加注时间快速的特点,适合大规模加注。
在《中国加氢站投资建设与运营现状研究报告》中,伊维经济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全球共有369个加氢站,其中欧洲为152个,亚洲为136个,北美为78个。在所有的加氢站中,有273个是公共加氢站,可供所有人使用。其余的加氢站只服务于特定的用户,例如公共汽车或车队车辆。
伊维经济研究院在研究报告中对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主要国家的加氢站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其认为,日本是全球范围内氢能发展扶持力度最大的,政府发布多项氢能发展、补贴政策,日本政府给与加氢站建设高额补贴,同时丰田、本田、日产三大车企联合联合投资,用于加氢站的建设,此外还有其他企业参与其中。目前,日本全境已建成的加氢站共计96座,预计2020年将达到160座。
美国加氢站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加州,截止目前,美国建成加氢站共计48座,预计到2020年达到90座。加氢站建设资金的主要来自加州议会通过法案,划拨巨款来实施加氢站建设,同时能源企业、车企也参与加氢站的建设。有意思的是,美国首个加氢站网络的建设中,除了加州政府的资金支持外,日本丰田、本田公司提供贷款支持。
德国是世界级的汽车强国,由政府主导,传统车企及能源企业、公交公司等联手共同推进氢能源设施建设,目前在欧洲范围内,德国德国对氢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是最领先的,加氢站的数量达到60座,同时德国政府规划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量将达到400座。这也意味着其加快了汽车工业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变,试图在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占得先机。
在中国市场,伊维经济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国内建成在运营的加氢站仅共计23座,目前在建数量40余座,2020年预计达到100座。加氢站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主要城市,其中云佛地区在建20余座,上海、武汉、京张地区规划数量较多。
2014-2015年建设的加氢站,国家给与200万每站的补贴,但之后补贴政策出现断层,目前仅佛山、中山对加氢站建设有明确的补贴政策及加氢站运营扶持政策。伊维经济研究院在研究报告中分析认为,国内加氢假设资金仍由政府主导,车企、能源公司等参与投资建设。具体建设来看,国内加氢站多采用35MPa加氢技术,压缩机、加氢机进口依赖高。在形式上,国内仅有的十几座加氢站大部分是自用或示范、科研用的,国外加氢站多数是对外开放的,总体而言,国内加氢站建设还属于薄弱环节,距离商业化还很远,与国外发展相比相对滞后。
在投资运营方面,伊维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满祥认为,国内现阶段,加氢站建设及运营仍需要政府主导。赵满祥以其之前参与的国内某加氢站投资建设可行性研究项目为例,一座日加氢能力500公斤左右的加氢站除去土地费用,建设成本约1500万元,具体成本除去其他费用占比20%,由于关键设备受制于进口,成本居高难下,其中投资占比最大的是压缩机达到27%,其次是储氢设备达到20%,加氢设备占比也达到16%。可以看出,国内加氢站建设成本依旧高昂,其中接近80%用于加氢站关键设备(进口)。
关于加氢站的运营模式,伊维经济研究院在报告中以佛山南海区瑞晖加氢站为例进行了分析,该站耗资约1550万元,由佛山瑞晖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并运营,南海区政府给与响应补贴与扶持。加氢站设有门禁:只允许氢燃料电池汽车进站,平时大门是关闭的。该加氢站的气品主要来自从半径200公里范围内的珠三角城市的氢气生产企业。运输氢气的管束车每次可运送3500立方米的氢气,而小于200公里的路途,则让单次运费可控制在1000元之内,氢气成本占运营成本预计超过六成。在安全防范方面,加氢站具有完善的监控、预警系统,谨防氢气泄漏,来访者需要将火机、电子设备等放进储物柜,加氢现场拍摄必须使用防爆相机等。由于目前氢燃料车、加氢站尚未普及,加氢站的售价尚未制定,目前站内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只纪录了每一台车前来加氢的各项数据,最终定价将由运营企业决定。
赵满祥分析认为,从目前国内建成的和在建加氢站项目来看,加氢站的建设运营当前处于政府主导,多方合力投资、建设及运营的现状。伊维经济研究院在《中国加氢站投资建设与运营现状研究报告》中也分析到,从参与加氢站建设的企业类型来看,主要有车企、燃料电池企业、能源&燃气公司、汽运&租赁公司、加油&加气站建设运营公司、科研院校、及加氢设备供应商、加氢站建设运营企业等八类企业。就国内现状而言,加氢站投资高昂,多方合力投资建设能够联合各方资源,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众多主体的积极参与能够积累更多加氢站技术、运营经验,有助于产业的快速发展。
最后,伊维经济研究院认为,在整个氢能源产业链上,加氢站属于上游制备、储运氢和下游燃料电池车用氢的重要枢纽。完善的加氢站设施,将有力地支撑燃料电池车应用规模的扩大,是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加氢站建设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正处于加氢站建设与商用燃料电池车示范推广的良性循环时期,为我国大范围推广燃料电池车打下积累技术和运营经验。
赵满祥提醒加氢站产业链相关者,国内加氢站环节尚且薄弱,在加氢站的建设方面存在几大主要瓶颈。一是顶层设计的缺失,国家对加氢站的主管部门尚未明确、国家层面加氢站建设的补贴政策不连续,虽然一再明确氢燃料汽车补贴不退坡,但却并未提及加氢站补贴。多数地方推出很大的加氢站建设目标,却未出台具体的操作章程,呈现一定盲目性,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佛山、中山出台了较为清晰的从建设审批、建设补贴到推广补贴的扶持政策。二是加氢站尚未规范定义,从社会到国家层面,对加氢站乃至氢能源的认知存在不足,加氢站是“危险化学平管理场所”还是“能源补充站”的定位模糊,导致设施建设难度较大。三是加氢站建设成本、运行维护成本高昂,投入产出比低,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燃料电池汽车尚未形成规模,盈利压力较重,导致投资少,商业化进程缓慢。四是在氢气压缩机、加注机、储氢罐、液氢储运及加注等关键技术、设备上我国进口依赖度还很高,国产化亟待提速,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标准。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