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液与锂盐在锂电成本占比较小,涨价空间可观。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慢于新能源车发展,未来新能源车地方补贴将向补电方向倾斜,充电桩利用率有望提升。燃料
电池将作锂电补充,具有特殊应用场景。
基本面依然向好,产业链龙头企业具备阿尔法投资收益:
1)2月产销数据符合预期:2019年2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约为5.28万辆,同比增长43.2%,从不同车型来看,乘用车约有5.06万辆,占比95.8%,客车约有0.2万辆,占比3.8%,专用车约有0.02万辆,占比0.4%。从电池装机量来看,2月国内动力电池总装机量为2.25GWh,环比上月下滑55%,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增长了118%。因2月份有春节因素的影响,同比开工时间较短,另外,消费者一般会选择过年前进行购车,体现一定的季节性,所以环比数据相对较差,符合预期。
2)预期行业高速增长:网约车增量大(2019年中国市场约60万辆,
电动车比例有望较大提升)+车型丰富化(合资品牌与外资品牌在2019年下半年投放较多)等因素刺激,预计2019年
电动车销量165万以上,同比30%+。由于单车带电量的提升,电池需求量同比40%增长,三元电池50%+增长。
3)政策负面影响边际减弱:补贴政策不确定是影响板块走势的关键因素,补贴幅度与时点我们尚无法确定判断,但可以观测到低预期政策板块公布时,板块横盘震荡或向上,大概率已经完成了压力测试,其负面影响已经边际减弱。换而言之,即使后续政策不达预期,板块回调空间不大,届时回调也是加仓机会。
4)龙头企业:目前市场担心补贴政策退坡后对行业销量及企业业绩有较大负面影响,我们认为,产业链价格可控,如电池下将15~20%,量增长40~50%,同时龙头的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海外企业入驻国内,其供应链的价格与需求有保障。纵观中长期,在今年政策拐点过后,依赖补贴的发展已成为过往,龙头企业有望通过降本增效、提升市占率等手段实现量增价稳的中长期成长,其阿尔法投资价值凸显。近期,我们重点推荐锂盐及电解液龙头:
需求驱动产品涨价:本质上讲,电解液与锂盐行业可视作化工行业基本面给予新兴行业的高估值溢价的属性。因此,判断产品价格的关键就是供需格局的研究。1)供给端:2016~2017年是电解液尤其是锂盐产能布局高峰期,产能投放大多集中在2017~2018年,产能过剩从2017下半年年开始显现,我们判断,至2019Q2低端产能将逐步出清,有效产能逐步回归供需平衡趋紧状态。2)需求端:二季度为传统3C电池复苏时点,若补贴退坡有过渡期,可预见2019Q2将会有动力电池抢装,而在2019Q3是国内外车企多车型投放时点,下游需求将迎来中长期稳定、高速增长,对应于电解液、锂盐迎来需求放量。3)供需有望持续偏紧:根据我们测算结果:2017~2019年的全球六氟磷酸锂产能供给分别为3.13、6.31与6.9万吨的产能供给,需求分别2.68、3.42与4.36万吨。名义产能过剩,考虑到国产锂盐不足50%的产能利用率,供需有望持续偏紧,促使需求放量驱动产品涨价。
电解液与锂盐在锂电成本占比较小,涨价空间可观:考虑到原材料涨价对电池成本的影响,我们基于不同成本价格的六氟磷酸锂与电解液对锂动力电池成本占比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国内电池领先成本约为0.7元/Wh为例,当六氟磷酸锂成本分别为7、15、20、30万元/吨时,占电池成本分别为1.9%、4.0%、5.4%与8.0%;对应电解液的成本分别为2.42、3.37、3.97、4.95万元/吨,占电池成本分别为5.2%、7.2%、8.5%与10.6%,其总成本占比较小,未来对其涨价的容忍空间较大。
中游头部材料企业:天赐材料、多氟多、新宙邦、当升科技、星源材质、恩捷股份、杉杉股份、新纶科技、璞泰来等;
中游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欣旺达、国轩高科等;
中游设备企业:先导智能、星云股份、赢合科技、科恒股份、百利科技等;
充电桩:特锐德、科士达、众业达等;
零部件企业:汇川技术、宏发股份等;
价格底部的上游资源钴和锂:华友钴业、天齐锂业、道氏技术、洛阳钼业、赣锋锂业、雅化集团等。
电解液龙头:天赐材料、新宙邦,六氟磷酸锂龙头天赐材料、多氟多以及溶剂龙头石大胜华等。
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重视相关投资机会。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落幕,审议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修订版)补充了“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等内容。发改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修订版)中也相应增加了“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内容。
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车桩发展失衡困局有望改善。2018年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达261万辆,充电桩累计保有量77.7万台,车桩比约3.4:1。2015年,四部委提出的目标为到2020年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截至2018年末仅完成了充电桩目标的16%,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慢于新能源车发展,核心原因在于充电桩带有基础设施的性质,投入巨大,回收周期长。此前充电桩地方补贴力度有限,同时难以落到实处,未来新能源车地方补贴将向补电方向倾斜,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规模放大,充电桩利用率有望提升,投资力度有望迎来历史性拐点,制造端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相关企业:【特锐德】,【万马股份】,【科士达】,【众业达】、【中恒电气】、【盛弘股份】。
国家层面开始重视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望突破行业瓶颈。现有加氢基础设施不完善,加氢站制约了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技术体系完善有望加速燃料电池产业化。目前加氢站的建设标准、责任分摊依然是难点,海外发达国家创造了科学安全的氢加注建设和车载的氢罐技术标准、检测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完善的氢能加注、储运技术标准法规以及氢能生产、运输和销售体系有望破除燃料电池产业化的瓶颈。
燃料电池将作锂电补充,具有特殊应用场景。燃料电池与锂电并不冲突,燃料电池汽车具有清洁、零排放、续航里程长、加速时间短的特点,在远程公交、双班出租、城市物流、长途运输等场景具有相对优势。目前我国锂电蓬勃发展,2018年纯电动乘用车销量78.3万辆,同比增长68%,需求驱动下逐步摆脱对补贴依赖,预计2019年EV补贴将退坡幅度较大,而燃料电池补贴将保持不变,燃料电池仍处于政策培育期,潜在成长空间巨大。目前燃料电池依然处于政策培育期,关键环节的突破以及统一技术体系标准建立将加速产业化推进,潜在成长空间有望打开,相关企业:雪人股份、大洋电机、雄韬股份、贵研铂业。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