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动力锂
电池回收”决策咨询沙龙上,
电池联盟高级顾问、综合部主任杨清雨对记者表示,我国动力电池回收门槛将逐渐提高,产业链融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目前该行业的产业链仍然缺乏具体有效、可囊括所有环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亟待加强上下游合作。
动力电池执行政策正加速出台
记者从电池联盟发布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了解到,从政策出台的时间上来看,2016 年以前出台的政策以规划性政策及指导性政策为主,2016 年之后以具体的执行政策为主,杨清雨指出:“政策顶层设计已逐渐完善,执行政策也正在加速出台。”
事实上,我国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已规划了许多标准,但目前正式发布的国家标准仅有两项——拆解标准与余能检测。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环节规划标准最多,但仍有部分环节标准尚未出台;回收网络主要针对包装运输和存储进行标准制定,具体标准尚未出台。梯次利用方面则已规划5 项标准, 在各环节中出台规划标准最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该环节出现时间不长,企业技术也参差不齐。
而在预处理领域已出台《拆解规范》标准, 其要求企业有危废处理资质,或与现实情况有所不同;再利用的规划标准则只有1 项,是各个环节规划标准最少,主要是再利用冶炼行业及技术成熟度较高。
相对而言,业内更为关注包装运输与储能规范领域,这两者直接关系到动力电池包装运输安全与物流回收网点的布置。
杨清雨指出:“之前出台的《规范条件》仍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尤其是没有对梯次利用企业进行详细的说明。今年有关部门可能会对规范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企业规模进的限制,对具体的标准或者回收率的参数设置相应的门槛。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说, 动力电池回收门槛会逐渐提高。”
动力电池产业链壁垒林立
统计数据显示,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分布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及保有量密切相关,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注册量最多。
杨清雨指出,回收注册企业分布与新能源汽车基地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分布类似,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致相当,而长三角地区回收企业数量暂时领先,约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25%。
与此同时,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正面临着上下游环节多、壁垒重重的状况。产业链条包括所有的电池应用端、回收渠道、网络、梯次利用、预处理、材料再利用等多个环节。
“目前整个产业链环节是比较长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技术壁垒、数据壁垒以及物流壁垒,亟待需要加强上下游合作。以梯次利用为例,虽然国家设立了监控平台,要求企业上传相应的数据,但第三方企业是否真能拿到这些数据?要花什么代价或者成本才能获得这些数据?现在还没有具体的定论,这对梯次利用也是一个制约因素。”杨清雨说。
他表示,目前业内没有一个具体有效、可将所有环节都囊括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这也是各个企业都在探讨的问题。
《报告》还对梯次利用和回收进行了经济性测算。储能梯次利用盈利则受循环次数及峰谷差价等因素影响,从梯次利用电池循环寿命因素来看,当循环寿命大于2000 次时,储能系统能够回收成本;从峰谷差价因素来看,当差价在0.7 元/kWh 以上时,显著缩短回报周期。但杨清雨指出,目前只有北京、上海、江苏等少数地区能达到这种差价。
应予以重视的是,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成本受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其回收成本中原材料成本约占26%。对此,杨清雨指出,虽然辅料成本约占总成本35%,但辅料主要是盐酸、氢氧化钠等供需相对稳定的工业原料,价格稳定,相应部分成本较固定。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收入则与碳酸锂价格波动具有相关性,当碳酸锂价格低于8.8 万元/ 吨时,回收收入将低于回收成本。
而三元材料则有较大盈利空间,提高锂金属回收率将进一步提高回收收入。《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从成本结构上分析,原材料成本占全部生产成本的80.52%,是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 改善回收技术及工艺提高锂金属回收率可提高毛利率,未来若三元电池的锂金属回收率提高至90%,回收毛利率将提高至24%。
“这个还是很可观的。而且材料企业主要成本在于原材料,如果将整个产业链打通,其毛利率还是比较高的。” 杨清雨表示。
他认为,三元电池回收产业链向下延伸将获得更多收益,“我们通过回收材料内部成本结构法分析发现,前驱体和正极材料生产中原材料成本占比达80% 以上。如果产业纵向延伸将带动毛利率提升,三元电池回收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则可将毛利率从10%~20% 提高到30%~40%,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
回收技术与市场前景预测
数据显示,2016 年之前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仍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从2014年开始三元锂电池逐渐占主流,回收占比也开始增加。
《报告》显示,预计到2023年动力电池回收退役规模将达到48GWh,年复合增长率为57% ;到2021 年回收市场以梯次利用为主,同时,铁塔储能备电及低速
电动车电池需求预计为35~40GWh,梯次市场具有较大前景。
杨清雨强调,产业链融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整车企业在回收网络、梯次利用、再利用等环节均有布局和合作,尤其会在回收网络布局较多;电池企业主要是在梯次利用和再利用方面进行布局,回收网络较少涉及,具有一定规模的材料企业则将在全产业链进行布局。
对于未来的回收技术热点,他指出,在典型回收技术发展中,电池预处理产线将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比如邦普公司在储料输送机上通过摄像头获取电池型号及位置等信息,保证自动化拆解不同型号电池;深圳泰力即采用AVG 小车实现物料运输的自动化,单条拆解产线一年可拆解5000 个电池包, 总投资需300 万元左右,自动化率在60% 左右。
目前,国内的锂电池回收企业正重点关注改善湿法冶炼技术,注重提高锂金属的回收率。
杨清雨表示:“磷酸铁锂电池制备碳酸锂可通过酸溶氧化正极材料,再通过碳酸盐沉淀的方式制备,将原有不足60% 的锂回收率提高到了92% ;三元电池回收制备碳酸液可通过氟锂沉淀的方式制备,经测算,改工艺的锂金属回收率约为66% ;三元电池回收还可以通过双极膜电渗析制备氢氧化锂,该工艺可使金属锂的回收率在95% 以上。”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