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氢能产业发展

时间:2019-07-10 10:59来源:中国化工报 作者:耿明月
点击:
      “氢能发展前景如何?产业化面临哪些问题?推广应用该从哪里入手?”在近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国氢能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氢能供应与利用百人会2019年度论坛上,围绕氢能产业链发展进程中的这些热点问题,业内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纷纷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一问:
 
  氢能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氢能供应与利用百人会会长、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金林介绍说:“2018年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约21%,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69.8%,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升至45.3%,因此发展氢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将有力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此外,发展氢能可助力实现低碳减排,氢能热电冷联供可有效降低化石能源使用量,交通领域氢能利用可有效降低车辆污染物排放。”
 
  高金林表示,氢能产业将来的市场规模很可观。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源消费占总能源需求的18%,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到2030年,氢能将为1000万~1500万辆汽车和50万辆卡车提供动力。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蓬勃兴起,民用液氢工厂的建设投产和液氢容器的商业化应用指日可待。
 
     张家口是国家唯一一个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目前氢能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上下游配套产业正在加速聚集。据该市常务副市长郭英介绍,张家口将大力开展风能太阳能发电储能与制氢储能、纯电动汽车与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综合应用、建筑用能冷热电联供、居民家庭智能用能等相关科学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及推广应用。
 
   “以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的邯郸也将在全国率先开展氢燃料电池重载汽车示范。”邯郸市发改委赵书广处长介绍,邯郸正在优化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构建邯郸市域加氢网络,拟布局建设10座智能化加氢站,形成30万立方米/年加氢能力。
 
  二问:
 
  产业化面临哪些挑战
 
  虽然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可观,但在产业化过程中却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由于社会和公众对氢能的认知度不深,一谈到氢气和氢能,大众很容易联想到氢弹,存在畏惧心理。然而,对比气密性测试、系统碰撞试验、泄漏点火测试等试验结果显示,氢气其实还没有汽油、天然气危险系数高。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民介绍说,氢气扩散快,可缩短危险时间,而汽油蒸汽挥发后,会滞留在空气中不易疏散。当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设计和运行、加氢站的运维等过程都采取了安全措施,因此只要按照规范操作和使用,氢的安全性是可控的。
 
  其次,由于氢气需要二次制取,同时储氢、运氢、加氢各环节也成本较高,引发人们对氢能的经济性的质疑。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氢基础设施相关核心技术和设备还不完善,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投入,才能提高氢能的经济性。另外,虽然采用液氢储运的方式可降低用氢的成本,但我国液氢相关的装备制造及产业化才刚刚起步,液氢储运真正投入使用还有待时日。
 
  最后一个挑战是要降低氢燃料电池以及整车的成本。与锂电池和纯电动车相比,燃料电池相关核心技术和设备自主化程度不足,关键零部件较多、系统较复杂,用材特殊、制作工艺也更繁琐,因此整车的制造成本是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的关键。同时,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运行和使用还需要配套建设加氢站,并提供完善的制氢、储备、加氢服务,而目前我国加氢站建设主体众多,缺乏国家统筹和政策配套措施。
 
  记者了解到,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建秋项目团队,通过优化燃料电池—动力电池混合动力系统的配置,提高了燃料电池的耐久性和降低整车成本。他们联合企业研发的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的整车成本仅为国外的1/6~1/3,与纯电动车成本相当,为燃料电池客车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三问:
 
  推广应用从哪里入手
 
  安全标准体系对氢能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中船重工第七一八研究所总工程师薛贺来介绍说,氢气制备、储存和运输已具有成熟的安全防护措施,可有效解决氢气泄漏、爆炸等问题。目前我国在氢气制备、提纯、运输、加注、应用等方面已有83项相关国家标准,氢能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要建立标准研究与制定机制,加大对氢能技术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此外,制氢安全技术要求、天然气转化制氢安全技术要求、汽车液氢燃料箱技术要求等标准也正在制定之中。”薛贺来表示。
 
  高金林建议,结合我国能源结构和氢能产业特点,重点研发氢能大规模供应、储运,以及下游应用的技术和产品,如氢能燃料汽车、氢能分布式能源等。目前,我国已经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及物流车领域探索出了比较可行的商业模式,未来应重点建立氢的大规模供应体系,以降低用氢成本;扩大城市内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的应用;推进网约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试点工作;建设氢能的微电网储能,利用弃水、弃电、弃光、弃核和电网平衡等,扩大氢能的应用规模。
 
  高金林表示,可以分阶段建设我国的氢能供应体系和加注网络。第一阶段以工业副产氢源为基础,通过在各省市工业副产氢源建设氢液化工厂,在各地建设液氢储运门站,在全国建设类似LNG供应体系的液氢生产、供应和加注网络。第二阶段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基础,构建氢能供应体系和加注网络。第三阶段以太阳光合作用分解水产生氢气为基础,构建氢能供应体系和加注网络。
 
  “在保证氢能安全方面,要加强氢能制备、储存、运输、使用各环节的安全性技术研究;加快完善关于氢能应用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安全技术法规体系;加强行业监管,使氢能应用健康有序发展;加氢安全科普宣传力度,消除大众对氢能的恐惧心理。”中船重工第七一八研究所制氢工程部主任张玉广强调。
 
  中国氢能供应与利用百人会会长、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金林先生,应急管理部危化司肖丹处长,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设局王立博博士,河北省能源局安荣虎副局长,张家口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郭英先生,邯郸市发改委赵书广处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王贺武教授,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书记李建秋教授,成都深冷液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华先生,北京环宇京辉京城气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国春先生参加了开幕式并讲话。中国氢能供应与利用百人会秘书长、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秘书长洑春干先生主持了开幕式。
 
  论坛还设有氢能生产液化、、氢能储运设备制造与检验技术发展、氢能安全研究、加氢站、国内外氢能标准研究等五大主题峰会,共近300人参会。同期,成都深冷液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环宇京辉京城气体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华爱色谱分析技术有限公司在现场展示了包括氢能运输、氢气生产、储运和加注,燃料电池及系统供应商和核心零部件、技术及原材料供应商等展品。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氢能 氢能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 氢能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我国氢能技术及产业快速发展: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完成达速试跑,海水直接制氢技术在福建海试成功,《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等陆续推出……氢能作为清洁能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成
    2024-06-04 09:19
  • 氢能加速跑!2040年我国燃料电池车辆渗透率有望达到50%

    作为前沿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场景,氢能产业热度再起。
    2024-06-03 09:16
  • 946万元入股!油气上市公司跨界氢能!

    瀚氢动力是国内车载及无人机供氢系统和航天动力推进系统领域的民营领先企业
    2024-05-28 10:53
  • 以点带面拓展应用场景示范 笃行不怠迎接氢能产业的春天

    双碳目标为氢能快速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2024-05-24 09:47
  • “氢”风吹“绿”万亿大市场 四川如何练氢功

    新赛道竞技大幕拉开,四川实力如何?5月中旬,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展开调查,从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氢能全产业链视角,感受四川练“氢”功的现状。
    2024-05-23 09:19
  • 氢能产业调查

    我国氢能正处于规模化导入期,尽管全国各地陆续发布了上百份氢能相关规划和政策,但产业尚未形成统一有序的管理机制,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支撑较为薄弱,各界对于氢能的认知尚不全面。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氢能产业,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2024-05-20 09:35
  • 应用端“破局”,拓展氢能产业空间

    全球领先的综合电子元器件制造商村田制作所,将其在中国启用的首个氢能源物流运输放在了无锡工厂。本月6日,两辆氢能货运卡车驶出无锡村田电子有限公司的厂区奔赴供应链。作为无锡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之一,氢能应用再引关注。
    2024-05-16 09:31
  • 马来西亚多举措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近年来,马来西亚积极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氢能产业成为发展重点之一。
    2024-05-15 09:28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