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贵联手产业大佬 氢燃料电池破局在即

时间:2019-08-04 19:03来源:电池中国网 作者:张硕
点击:
       日前,百利坤艾氢能膜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利坤艾”)与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之一德国巴斯夫正式签署《膜电极开发与全球授权合作协议》,将共同致力于“高温质子交换膜技术——在线制氢”等相关领域的研发与生产,促进氢燃料电池高温质子交换膜电极技术在亚太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据悉,百利坤艾是今年4月底刚刚成立的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高温质子交换膜材料研发与生产,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注册资金为1亿元人民币。其中,湖南百利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利科技”)出资4500万元,占有45%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坤艾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坤艾新材)与技术团队则分别持股35%和20%。
 
       这两家出资公司的实力都不可小觑。百利科技拥有多年大型化工产线设计和建设经验,坤艾新材则堪称科研方面的“新势力”,在与百利科技签署合作协议之前不久,刚刚对外宣布在高温质子交换膜技术方面获得重大突破,研发出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高分子量磷酸掺杂聚苯并咪唑高温质子交换膜”,该产品有望凭借更加优越的机械强度、质子导通率及更长的运行寿命、更低的成本,大幅加快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因此,在业内引发了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
 
       随着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码,氢燃料电池逐渐成为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但要让这一技术尽快成熟并实现商业化,其核心材料的技术研发与创新、生产成本的下降、国产化率的提升等都将是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氢燃料电池堆成本的控制一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隘。氢燃料电池堆包括气体扩散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催化剂、双极板、密封件等部件,其中质子交换膜和催化剂的成本在整个电池堆成本中占60%以上。因此,质子交换膜可谓是扼住整个产业发展的“咽喉要道”。
 
       目前全球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主要是两种,一是“高压储氢—常温质子交换膜”路线,采用的是全氟磺酸膜;二是“在线制氢—高温质子交换膜”路线,采用高温质子交换膜。
 
       其中,全氟磺酸膜的应用程度更为普遍,氢燃料电池车代表车型丰田Mirai即采用的这种质子交换膜。它具有技术难度较低、化学性能稳定等优势,但整体系统相对复杂,制备成本高居不下;对于使用环境要求较高——最佳工作温度为80摄氏度,温度过高则导致膜内水含量下降,这会进一步造成质子的导电率大幅下降。因此,全氟磺酸膜的商业化进程十分缓慢。
 
       而高温质子交换膜则因催化剂用量更低、水热管理系统简单、制备工艺难度相对较小等优势,正在快速发展,生产成本也得以实现较快下降。并且,这种膜对氢气纯度要求有所降低,因此可以使用高压储氢,也可以使用甲醇重整制氢。这不仅意味着,氢气能够实现随产随用,从而使氢气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增程;还意味着氢燃料汽车将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体系完成甲醇的存储、运输和加注,从而避开了氢气储氢、加氢等基础设施不足的难题。
 
       从这一角度来看,这种膜技术的前景十分可期。
 
       百利坤艾此番选择与全球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牵手,显示其希望加快高温质子交换膜的产业化步伐,并加快在全球市场中的商业化进程的勃勃野心。
 
       的确,巴斯夫在氢燃料电池高温质子交换膜电极的领域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其研发的高温质子交换膜产品曾先后为Samsung、Plug Power、Ultracell、丹麦Serenergy等供货。
 
       但左有国内高温质子交换膜等科研新贵,右有资深的国际巨头巴斯夫,再加上A股上市公司的资本实力加持,这些真的就能保证百利坤艾能够在全球氢燃料电池领域杀出重围,成为推动行业实现质的突破的“破局者”吗?
 
       或许不能过于乐观。这是因为高温质子交换膜并非完美无缺。
 
       天风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曾指出,高温质子交换膜依然存在明显的缺陷。以代表膜产品PBI(中聚苯并咪唑)为例,纯PBI在常温下是绝缘体,电导率极低,这就需要对PBI进行改性处理,掺杂导电离子,才能提高PBI的电导率。主流的解决方案为将PBI膜浸泡到磷酸当中,得到磷酸掺杂的PBI膜,以提高其电导率。然而这又会导致磷酸掺杂的PBI容易溶胀,机械强度降低。并且,在高温的条件下,磷酸容易随着温度过高而流失,导致质子电导率的降低。因而又需要寻找不依赖水和磷酸的质子导体。无机固体酸由于在中高温下具有比较高的电导率并且运输方便,或成为下一步的主要研发方向,但产业化仍需多方推动。
 
       因此,目前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离成熟与在国内实现大规模量产之间,相差的不仅仅只是“一步之遥”。百利坤艾虽然手里握着一副“王炸”,但其能否把牌打好,成为最后赢家,恐怕还需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氢燃料电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 产能小、成本高、电力技术威胁 氢炒作是如何失败的?

    分析认为,问题不仅仅是扩大氢气生产比预期更困难,氢能实际用途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也是一大问题。如今,包括电热电池和热泵等基于电力的技术已经快速发展,成为除了氢能以外的可选项。而如果这些电力技术继续发展,2050年碳排放清零目标中氢气的作用可能只有
    2024-05-21 09:50
  • 科创板业绩会电池专场:行业低端产能将加速出清 企业披露新技术进展

    科创板集体业绩会电池专场:行业低端产能将加速出清 企业披露新技术进展 财联社 2024-05-09 20:54 《科创板日报》5月9日讯(记者 余佳欣) 近期,锂电行业迎来多方利好,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锂电下行周期或迎转机。在今日(5月9日)举行的2023年度科创板
    2024-05-10 11:16
  • 固态电池技术加速导入,新能源商用车或迎新突破

    固态电池的“热风”,终于吹到了商用车领域。
    2024-04-25 17:52
  • 新型储能行业需回归技术创新主航道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在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同时,也出现了产能过剩、项目实际利用率不高、安全监管亟待升级等问题。业界呼吁,行业应坚守安全底线,尽快回归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主航道。
    2024-04-21 14:30
  • 固态电池“上车”风口再起:技术创新还是故事噱头?

    随着中国智能电动车的渗透率迈过40%的分水岭,汽车行业的动能转换拐点无限靠近,竞争愈发激烈、同质化愈发严重的中国新能源车企正在加速寻找差异化立足点。 继800V、超快充、城市导航辅助驾驶争先上车以后,行业需要新的故事来提振士气,作为没有明显短板、
    2024-04-17 09:37
  • 《ESG Weekly》:安全事故不断 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挑战

    继续用技术创新来推动极限,克服困难,成为科研工作者、动力电池企业们的共同宏愿。
    2024-03-31 07:33
  • 重型车辆液氢储供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氢能新赛道或加速发展

    据报道,记者13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由该院101所牵头开展的重型车辆液氢储供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项目历时3年完成了车载液氢储供系统7项关键技术攻关。
    2024-03-15 08:13
  • 行业步入筑底期 关注电池出海与新技术落地

    东兴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锂电池环节盈利提升的关键在于与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与成本端控制能力。头部厂商技术积累深厚,更具差异化的产品矩阵可充分覆盖下游客户不同层级需求,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且在生产规模、精细化制造能力以及产业链一体化布局等方面全
    2024-03-13 09:09
  • 确保锂电池“零起火” 苏州高新区企业推动技术革新

    新能源电池防火保护措施科技水平又进一步。位于苏州高新区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的星恒电源通过技术革新,大幅提升了锂电池安全系数,确保不起火、不爆炸。今年,星恒电动两轮车锂电池业务预计出货350万组。 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以中国科学院物
    2024-03-06 23:25
  • 甘肃省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落户金昌

    近日,甘肃省科技厅公布新认定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名单,金昌市推荐的甘肃省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获批认定。 甘肃亿镍新能源产业研究中心展厅(央广网发 金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甘肃省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由甘肃亿镍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兰州交通大学联合组建
    2024-03-01 09:23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