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就《铅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出,国家实行铅蓄电池回收目标责任制,制定发布铅蓄电池规范回收率目标,到 2025 年底,规范回收率要达到 60%以上,国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回收目标。
事实上,铅蓄电池主要应用在汽车启动、电动自行车等方面,尽管没有大量的使用在汽车上,但由于回收再生渠道凌乱、回收处理不规范等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反观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目前保有量已超过300万辆,装配动力电池超过140GWh,动力电池业发展突飞猛进,与此同时,动力电池的退役回收问题也在考验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自2019年起,我国新能源动力电池将逐步迈入规模化的退役浪潮中。
而此次发改委既然已经对铅蓄电池回收提出了明确的回收规定,这也意味着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回收已迫在眉睫了。
废旧动力电池都去哪儿?
首先,退役的动力电池本身处理成本很高,经济效益差,并且浪费资源与能源,而如果焚烧填埋的话,铁钴镍等重金属将会污染生态环境,并且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中的有机物也会威胁人身安全。而由于性能差,早期使用的动力电池大部分并不具备梯次利用的价值,只能直接进行材料回收。
其次,目前有不少“小作坊”企业打着正规回收动力电池的幌子做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业务,在百度上搜索“电池动力回收”,便会自动推送五花八门的关于动力电池回收的广告。
此外,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都是通过4S店回收,诸如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车企主要通过4S店来承接回收任务,而后将其用于储能或基站备用电源,抑或拆解回收。
不过,这种回收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因为车企通过4S店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后,还要考虑梯次利用、拆解等问题,尤其是后者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这并非车企的强项,还要借助其他企业来完成。同时,动力电池回收作为一个车企的全新的课题,不少整车企业尚处于启动阶段,很难盈利。
动力电池回收的“钱途”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2018年至2020年,全国累计报废动力蓄电池将达12万至20万吨;到2025年,动力蓄电池年报废量或达到35万吨的规模,市场规模将达百亿级。
事实上,除了造车新势力之外,传统车企们也早就开始高度关注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问题,早在去年两会上,上汽董事长陈虹便建言,加强新能源汽车回收、动力电池梯级利用这两个薄弱环节的管理,并提出六条具体措施,包括新增新能源汽车回收资质,并与传统汽车回收资质分离;设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企业的技术准入门槛等等。
不可否认,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一些专业的动力电池公司也在加大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布局的力度,纷纷“跑马圈地”。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拥有创新回收技术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盈利了,以深圳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格林美拥有当前世界最大废旧电池与钴镍钨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中国最大自动化电池拆解工厂。资料显示,2018年格林美实施电子废弃物业务转型,在实现电子废弃物业务资金平衡的情况下,再生资源业务板块贡献毛利23587.52万元人民币,这其中就包括动力电池回收业务。
此外,目前中国电池行业的百强企业中的前两名中,其中被誉为动力电池产业“独角兽”的宁德时代排名第二,而第一名为天能动力国际有限公司,其以345.52亿蝉联中国电池行业百强企业第一,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均有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足以见得,动力电池回收或许已经成为动力电池企业新的增长点。
谁会吃掉20万吨的动力电池?
事实上,早在去年工信部等七部委就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等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共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
从目前来看,动力电池回收企业与车企及电池厂商之间的合作也越发紧密,如湖南邦普与宝马、格林美与比亚迪以及北汽鹏龙、赣州豪鹏与北汽新能源等,光华科技更是在短时间内迅速与广西华奥、南京金龙、奇瑞万达、五洲龙汽车等多家车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均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展开一系列的战略合作。
而北汽新能源作为较早入局新能源市场的一员,北汽鹏龙(沧州)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也已经开始实施,据介绍,该项目一期规划为退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二期规划为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理、资源化。梯次利用共分为3个阶段完成:一阶段建成梯次利用0.7GWh/年,于2020年投产;二阶段建成梯次利用4.9GWh/年,于2022年投产;三阶段建成梯次利用10.5GWh/年,于2025年投产,预计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
显然,20万吨、未来35万吨甚至更多的废旧动力电池,如果仅靠单独的企业来回收处理是不太现实的,除了车企、动力电池企业,第三方回收企业也正在凭借专业回收技术、设备、资质和渠道等优势,迈入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或许一个多元化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正在逐渐形成。
放眼全球,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业务几乎也是刚刚起步,但当动力电池退役爆发期来临之际,这百亿级规模“蛋糕”,身处相关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又有谁不想分上一块蛋糕尝一口甜头呢?
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筑牢动力电池安全底线——独家解读《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2024-05-29 09:28
|
固态电池是一场“忽悠骗局”,还是流量密码?2024-05-23 13:20
|
疯狂的固态电池,焦虑的宁德时代2024-05-16 11:11
|
“锂电池取代者”,一把梭哈2024-04-28 09:26
|
动力电池退役潮催生千亿产业 伪风口还是真火爆?2024-04-18 08:26
|
固态电池“上车”风口再起:技术创新还是故事噱头?2024-04-17 09:37
|
巨大安全隐患!“三无”锂电池黑作坊,竟藏身居民楼!2024-04-01 09:47
|
《ESG Weekly》:安全事故不断 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挑战2024-03-31 07:33
|
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新国标将大幅提升安全质量要求2024-03-13 09:25
|
防患未“燃”须狠抓电池安全2024-02-29 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