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伟巴斯特在浙江嘉兴的新工厂以及动力
电池系统研发中心正式落成。据了解,浙江嘉兴工厂是伟巴斯特在中国境内的第11家工厂,厂房面积约3.6万平方米,年产能超过150万套汽车天窗,另外,新工厂还将生产动力
电池系统产品。
当前,随着电气化趋势的到来,无论主机厂还是零部件厂商,入局动力电池领域者不在少数。伟巴斯特选择在国内研发生产动力电池,如何与其他厂商展开差异化竞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伟巴斯特集团 全球董事会成员、亚洲区总裁, 贺雷德先生、以及伟巴斯特中国区总裁 严和宁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伟巴斯特集团 全球董事会成员、亚洲区总裁 贺雷德先生
伟巴斯特中国区总裁 严和宁先生
如何在动力电池领域保持优势?
随着电气化发展趋势的到来,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开始变得空前激烈。伟巴斯特此时入局动力电池领域,有机遇,但也面临挑战。贺雷德先生表示,汽车市场的变化激烈而迅猛,电气化的到来使得主机厂开始寻找新的供应商,而伟巴斯特知道主机厂要什么,“他们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他们,因为我们的步伐跟主机厂一致。”这是伟巴斯特在动力电池领域保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
与其他单个电池供应商相比,伟巴斯特的优势在于能够根据主机厂的需求,把电芯模块打包成一个电池包,再集成到整车中。伟巴斯特认为,这就是他们的市场所在。
另外,与标准化的电池包相比,伟巴斯特提供的电池包能够针对不同的车型进行匹配。比如,根据主机厂的要求,调整使用的电池包数量,从一个电池包到10个电池包进行模块化组合。
严和宁表示,“我们已经标准化了电池包的结构和布局,以及电池包与整车的接口。”这些标准都能满足国际化需求,有很高的安全性。“我们有很好的热管理经验,帮助我们研发电池包。”所以,伟巴斯特电池包的化学成分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均比较高。
在动力电池领域有哪些经验和技术积累?
事实上,伟巴斯特在德国工厂已经投产了新能源动力电池。而嘉兴工厂,作为伟巴斯特在国内的动力电池研发中心和生产制造基地,其采用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也与德国工厂保持一致。可以说,伟巴斯特在德国工厂积累的相关经验和技术,未来将更好的应用到嘉兴工厂。
伟巴斯特方面强调说,嘉兴工厂采用的设备与工艺与德国工厂保持一致,“是因为我们的客户来自全球,如果有一个新项目,他们希望这个测试标准和测试环境都是采用全球标准,达到同样的效果。因此,我们不能让中国的电池组和德国不一样。”
另外,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伟巴斯特还将把德国的工程师带到中国市场,同时,中国工厂的相关人员还会到德国接受培训,之后回到中国。伟巴斯特希望,中国的动力电池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在工艺流程上遵循全球化标准,但在细节调控上又有针对中国本土化的设计。
如何平衡新领域的投入与收益?
众所周知,伟巴斯特的核心业务是汽车天窗和加热系统,并在这一领域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阔的市场份额。伟巴斯特方面透露,在其各项业务的收入占比中,天窗业务的总体收入约占80%,而来自加热系统和新能源业务的收入占20%。
如今,年对新能源这一新兴业务,伟巴斯特如何平衡在该领域的投入与产出比?严和宁指出,对于新兴业务领域,伟巴斯特秉承早布局、早准备的策略。同时,在人员储备上也会做好优化调整,“运用好现有员工比重新招新人,可以优化更多成本。”
而在研发层面,伟巴斯特采用创新与降本并举的策略。现阶段,电池的成本主要来自于电芯,但随着电芯的批量化生产,采购成本也将逐年下降。目前,伟巴斯特在上海有300多个研发专家,他们以创新的研发成果,提升产品工艺和效率,保证交付给客户满意的产品,这也是伟巴斯特降本增效的一种体现。
同时,伟巴斯特希望在未来5年将营业额翻一番,即由目前的年销售额35亿欧元提升到70亿欧元。在2025年,伟巴斯特各项业务收入占比将会出现调整,可以预见的是,新业务的增幅会加快。
“通常在汽车市场,一块电池会用5-7年,所以我们现在是为未来的增长做好规划。”严和宁如是说。
在全球范围内的汽车产业变革下,伟巴斯特也在紧跟时代发展需求,采取了“加强”和“参与”的双重战略。其中,“加强”战略则聚焦在车顶系统和加热系统核心业务领域;而“参与”战略包含了未来出行新趋势的解决方案,动力电池系统产品系列、充电解决方案和
电动车加热系统,无疑是伟巴斯特目前重点开发和拓展领域。
期待,在这一新兴领域,伟巴斯特的表现,同样精彩。
(责任编辑:子蕊)